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风采

奉献在生命禁区——记国家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中蓝连海副总工程师李红星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16-09-15 18:43:48
  • 字体:[ ]

2015年12月11日,新疆罗布泊盐湖,李红星看着中蓝连海自主设计的第11套水采机成功下水,眼角有些湿润,第12套水采机于今年4月底下水。这些设备与同类进口产品相比,采收性能更加优越,累计节约资金3.6亿元。

  李红星中等身材,语调和缓,思维敏捷,最初学的是煤矿机电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中蓝连海设备室工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他,不断将业务领域拓展到化学矿物研究、设计和工程项目管理上。

  罗布泊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有39毫米的土地,蒸发量却超过3800毫米,干涸的地表常年结着泛白的盐壳。李红星担任罗布泊盐湖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矿石采输主项工程负责人,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带领团队完成了设计方案论证工作,确定了钾盐矿采收实行水采水运方案。

  “这套方案生产1吨硫酸钾产品能节省淡水1.9吨,年节约淡水约239万吨,这对淡水资源稀缺的罗布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矿石采收的关键性设备——水采机,是摆在李红星和项目组面前的第一道难关。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李红星,有着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科学报国情怀,毅然接下研制水采机的重任。

  2006年冬,李红星驾车带领设备、仪表、电气等技术骨干到青海盐湖考察,那里有中蓝连海曾参与设计的第一批国产化水采机。他们从新疆哈密行至青海,遇上了鹅毛大雪,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当金山时意外翻车。幸运的是,车上人员没有受伤,但因青海地区大雪封路,导致救援人员十几个小时后才赶到,此时他们几乎冻僵。抵达青海后,李红星一行立即冒着严寒赶到察尔汗盐湖,调研考察并获取相关资料。回到新疆后,他们连续3个多月加班加点,反复修改讨论,最终设计出适合罗布泊钾矿资源开采的设备。

  “新疆青海两地钾矿资源不同,采矿设备也要因地制宜。”早在设计之初,李红星就多次深入青海和罗布泊,对两地的钾矿资源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青海盐湖的日晒盐田钾矿以结构松散的光卤石为主,而新疆罗布泊的日晒盐田钾矿主要是光卤石和钾混盐矿构成,其中,钾混盐矿硬如岩石,加之采切块度大、浓度和粒级组成变化大,增加了采矿和切割、运输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李红星和项目组人员经过研讨,为水采机增加破碎功能。此外,从单切割头改为双切割头,双履带改为四履带,极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采收能力。全程参与水采机设计的张锦辉回忆道:“那段日子忙得没日没夜,有的设计液压系统、有的负责切割头、有的承担船体和浮管设计,李总参与到每个设计环节,提出具体意见。大家根据试验情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备性能。”

  查资料,画草稿,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李红星和项目组记不清做了多少方案,时常工作到凌晨。项目组景向阳印象颇深的是,有时候忙起来几个通宵不合眼,李总早上简单冲个冷水澡提提神,匆忙赶往国投罗钾汇报,“李总50多岁的人,还这么拼命,我们这些青年人没有理由不做好手头的工作。”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10月,李红星和项目组成员开始设备安装、调试工作,10套自主设计的水采机陆续下水。运行结果表明,水采机采收能力为1300立方米/小时,干矿量400至500立方米/小时,综合性能超过国内外同类设备,其中矿石采收能力同比提高一倍多。

攻坚克难,向“死亡之海”要资源

  驱车行驶在哈罗公路上,虽然沿途的风景了无生气,除了戈壁荒滩就是山丘碎石,但来来往往的大货车、皮卡车、越野车等络绎不绝。随着钾矿资源的开发,曾经的“死亡之海”正日益繁荣起来。

  “10多年前,进入罗布泊根本没有人工修建的路,没有风沙时全凭留在戈壁滩的车辙印,刮起沙尘暴只能凭经验,去一趟要十几个小时。”李红星说,如今,通往罗布泊腹地的哈罗公路路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哈密到罗布泊中部只要4个多小时。

  罗布泊钾矿资源的开发,凝聚着我国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这其中也包含连海人的不懈努力。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探明罗布泊钾盐资源量2.5亿吨,占全国钾盐资源量50%以上,但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盐湖相比,罗布泊的含钾硫酸镁亚型卤水中,钾离子的含量较低,硫酸根含量却偏高,钾、硫比例严重失衡,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开发难度非常大。

  2001年至2003年,中蓝连海选矿研究所研究人员深入罗布泊北部,对钾盐开发进行探索性试验和“小试”、“中试”,相继取得成功。自2005年起,李红星带领项目组陆续承担了罗布泊钾盐矿水采试验、水采机研制试验、矿石脱水试验、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矿石采输主项工程设计、年产10万吨钾镁肥工业试验设计和钾肥造粒设计等高难度项目,为罗布泊钾矿资源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掌握第一手设计资料,李红星多次带队深入到罗布泊腹地,住过地窝子、铁皮房、板房、仓库,夏季最热时地面温度60多摄氏度,坐在屋子里汗水直流,冬天零下几十摄氏度,冻得翻来覆去睡不着,饮用水从几百里外运进来,电力时而中断,没有通讯设施……更可怕的是,每年200多天沙尘暴,狂风肆虐,石走沙飞。2006年3月,水采机试验关键时期,李红星驾车进入罗布泊基地,途中遭遇了超级沙尘暴,瞬间乌云滚滚,刮得遮天蔽日,砂石噼里啪啦击打着汽车,玻璃多处被打碎。李红星熄灭发动机,坐在车里等了2个小时,沙尘暴才减弱,下车检查发现车轮毂被打毛,车身左侧的油漆全部打光,白花花的铁皮裸露出来。“这里的天气变化很快,出门时天气晴好,走到一半可能就会遇上沙尘暴。”李红星对这样的气候已习以为常。

  10多年间,项目组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李红星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始终坚守在这片“生命禁区”。倪伯忠是国投罗钾公司技术部负责人,在他的眼里,李红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大局意识强,项目管理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他所带领的团队战斗力和执行力非常强。

  让李红星和项目组倍感自豪的是,“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认为,该成套技术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同比美国大盐湖,回收率提高45%、节水59%,产品质量世界最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2008年投产以来,从这里滚滚而出的硫酸钾,占据国内近一半市场份额,滋养着祖国辽阔的农耕土地,也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钾供应基地。

大胆创新,倾心造就精品工程

  翻开履历可以发现,李红星负责的项目多在贵州、青海、新疆等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多数是国家重点工程。

  “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分一毫都不能放松。”李红星没有豪言壮语,用行动担当责任。

  从湖北王集100万吨/年磷矿延伸工程、江苏淮安华尔润盐化厂200万立方米/年采输卤工程到江西晶安6000吨/年氧氯化锆扩建工程、新疆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等项目,他带领团队以优秀的设计成果,一流的项目管理,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

  面对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李红星的选择是迎难而上。1994年,在中蓝连海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瓮福磷矿250万吨采选工程,其中55千米的精矿浆管道输送工程,国内没有先例。前期工作中,李红星坐车南下北上,到国家图书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等地,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搜集国内外类似工程项目情况。他每次出差风尘仆仆,回家时黑色皮包里放着厚厚几大本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技术参数和设计样稿,借助这些资料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工程设计打下基础。该工程获得了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也开创了中蓝连海在长距离浆体管道及其以后的盐卤管道输送工程设计和总承包业务领域,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

  用创新理念打造精品工程。2003年,李红星在负责淮安华尔润项目时,大胆采用定向钻孔管道穿越技术,横穿800多米的河道和堤岸,成为国内首创,不但节省了大量投资,还节省电能约30%,受到业主好评,并获江苏省科学进步奖。主持江西晶安项目时,他废寝忘食,经反复研究和试验,攻克了设备和建筑物防腐蚀处理的难题,保证了这个当时国内最大氧氯化锆生产基地的建成。

  30多年来,李红星先后主持、参与和完成各类设计成果30余项,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行业等技术成果,是中蓝连海化学矿山机械总体、流体机械、高浓度浆体长距离管道输送、固体物料长距离胶带输送和钾肥造粒等学科带头人。

  他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学习热情,自学并多次参加行业英语学习班,通过了全国A级英语考试;担任项目经理后,更加注重相关专业学习,参加全国化工项目经理培训班,获得一级总承包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为了满足工程建设与国际接轨和项目经理向注册建造师过度的要求,2004年自学通过了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同年注册为全国公用设备动力专业注册工程师。

  如今,岁月已悄然染白了发梢,常年出差在外,李红星心中最难割舍的是对家人的牵挂。但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正如他所说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我很幸运把它变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

  沿着丝绸古道,由新疆哈密市向西南方向行进,进入广袤的戈壁荒漠,逐渐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盐漠,那里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新疆区域项目部经理李红星默默坚守11年,以精湛的工艺设计,出色的项目管理,带领项目组相继完成了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7万吨/年硫酸钾造粒工业性试验项目到120万吨/年钾肥项目矿石采输主项工程、10万吨/年硫酸钾镁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安装调试等全过程工作,100万吨/年硫酸钾镁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正在建设的120万吨/年钾肥项目扩能改造矿石采输主项工程EPC。

  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李红星参与的新疆罗布泊钾肥基地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去年,李红星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