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2024年第3期
中哈物流基地功能拓展与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建议人:连云港一带一路发展研究会 赵 鸣
2024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时,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联合声明》,再次强调“继续共同发展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挖掘跨境货物运输和口岸潜力,深化中欧(亚)班列和跨里海国际运输线路务实合作,增加航班数量,双方同意同步推进中哈口岸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口岸通行能力。”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成为世人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亮点。
一、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发展现状
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合作基地,即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连云港港口集装箱码头内,于2014年5月19日在中哈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启用。该基地现拥有集装箱堆场22万平方米,1763个集装箱位,铁路专用线3.8公里,年最大装卸能力为41万标箱,主营国际多式联运、拆装箱托运、仓储等国际货物运输等业务。
10年来,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的中欧(中亚)班列数量一直稳居江苏之首,总计运量约为6.6104万标箱,其中东行箱为4.5166万标箱,西行箱为2.0938万箱标箱,来回程集装箱比例为46.36%。中哈物流基地实现了远洋干线、深水大港、内河航运、国际班列、物流场站互联贯通,覆盖了欧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6个城市,初步形成了双向开放、东西互动的物流疏运格局,成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的标杆示范项目。
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存在不足及其原因
(一)基地功能配套与现实发展匹配度差
陆海联运线路与网络仍需加密,连云港港远洋航线少,欧洲航线空白,近洋、内贸航线网络和班期不密,航线总数仅为青岛港的1/2、宁波港的1/3、上海港的1/4,导致出口货物面临航线等待时间长、海运成本高的困境。
(二)基地通行能力增量提质亟待破题
近年来,受地方补贴竞争、发运计划收紧和五大集结中心虹吸效应等影响,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的货源被分流,通道竞争力逐渐弱化。同时,增值服务内容缺失,项目效益增幅不明显,哈方企业投入少,基地通行能力增量提质亟待破题。
(三)基地新业态、新功能、新模式需再拓展
基地从建设之初定位在物流运输,先期设计时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集装箱堆放、拆箱等,保税功能也是服务于集装箱堆放,没有楔入国际商贸、跨境电商、海外仓、文旅展示等功能。物运贸一体化全供应链机制还未形成,项目业态单一,增收新业态项目缺失,基地溢出收益无法兑现。
(四)基地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仍需提升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设施、人才、技术、物流等方面的缺失与掣肘,制约了基地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基地装卸、集运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刚刚起步;符合国家标准的多式联运“一单制”管理还未启动。
三、中哈物流基地功能拓展与科技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瞄准目标,奏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新合唱
一是放大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的示范效应。借势新签署的中哈政府《联合公报》,推进中哈口岸升级改造,提升口岸通行能力;发挥中哈物流基地的“点穴功效”,扩大开放效应,提升开放能级;注重大数据开发、班列全运程物联网管理、智慧物流技术应用和数智化文旅融合发展。二是融入区域“海—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依托连云港港、花果山国际机场、上合组织物流园、连云港综合保税区等载体,加快中哈物流基地与周边航空、海运、公路等交通流运输形式功能整合,突出海铁联运、铁水联运、水公联运、铁空联运、空陆联运精准衔接,打造综合性交通枢纽,提升中哈物流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促进基地物流集疏运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加快开行西行、东延国际国内海铁多式联运班列和大运河、长江多式联运集装箱精品线路,拓展基地货源范围和集聚能力,着力打造以服务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陆共济、西行东出、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运输通道。
(二)坚持创新,提升基地管理数智科技新能力
一是提升基地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水平。依托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提升改造工程,按照“码头+水平运输+堆场+”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作业目标,建设包括重箱堆场、自动化轨道吊作业线及配套的生产辅助设施,提升集装箱堆场集约化管理能力,实现远程自动化作业。二是推动基地双向互通“数智港口”转型升级。增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与哈国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的互联互通能力,完成建造哈国霍尔果斯无水港9条宽轨铁路工程,实现年集装箱作业量达100万标箱,形成中哈物流基地双向共济、功能匹配的集疏运格局。三是打造“一带一路”创新科技新示范。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物流运输业务的深度融合,从新科技应用视角作为切入点,推广科技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哈物流基地的新质生产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科技新示范。
(三)协同共建,搭建功能融汇的“枢纽经济区”新平台
一是开发“枢纽经济区”商贸新平台。增开“班列购”业态的保税专列,促进区域性消费升级;拓展基地保税商贸功能,建造区域性的“枢纽经济区”商贸平台;开发“园中园”模式的中亚、日韩和我国出口部分商品的集散中心;聚集各类商品,形成群羊效应,培育集“一带一路”商品贸易、展销分拨与跨境电商的新平台。二是打造特色班列、新型物流与精品海外仓。按照“一基地、多功能”的规划布局,楔入“基地+班列+进出口+”“跨境电商班列”“邮政班列”“流动海外仓”等新元素;统筹利用好连云港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连云港综合保税区、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等载体,推进综合试验区和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等政策的落地;培育冷链、生鲜商品、跨境电商等特色供应链,建造特色海外仓,做强特色班列。三是设立“‘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进出口集散分拨中心”。在中哈物流基地内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连云港外贸转型升级新动能;构建“基地+保税+班列+跨境电商+”的市场运行机制,在中哈物流基地内增设实景式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体验店”;深化区域内监管与服务、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有机融合。
(四)聚焦人才,培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人才队伍
一是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依据中哈物流基地运行转型、功能拓展之需,优化人才梯度结构,在装卸自动化、管理数智化、运行智能化、网络丝路、信息通道建设等方面构建全域人才链,培育新型“雁阵”专业人才队伍,夯实企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二是招引“专精特新”行业发展亟需人才。围绕改革发展需要,招引“专精特新”行业发展亟需人才,特别是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生鲜保存、海外仓管理、数字应用、旅游开发、物贸运一体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策应企业发展之需。
(五)统筹布局,加快形成国际物流全供应链网络新格局
一是做精跨里海国际物流运输新走廊。及时跟进中哈第三条跨境铁路(塔城—阿亚古兹双轨铁路)、中吉乌铁路(即喀什—卡拉苏—安集延)建设进展,主动强化与跨里海通道上哈国铁路、乌国铁路、阿塞拜疆巴库港等关联企业衔接,抢占通道、场站、贸易等合作先机,整合国际、国内多方资源,做精、做好跨里海国际物流运输新通道。二是做特东西双向多式联运合作示范新基地。围绕“远洋补短板、近洋扩运力、内贸扬优势”总体布局,新开或加密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俄罗斯等近洋航线,提高日韩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华北、华南等内贸直达航线,打造内贸区域中转中心;推进中亚区域的阿拉木图、塔什干、巴库等物流节点布局,提高货源集结能力和铁路换装效率。三是做强连云港—蒙古国际班列运输新示范。进一步强化与蒙古交通发展部、蒙古驻华使馆以及江苏省国际班列公司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建设,尽快开行“连云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固定班列,打通连云港—蒙古乌兰巴托的过境国际货运班列线路,积极推动中蒙俄通道过境连云港港口中转东南亚国家。
作者简介:赵鸣,男,1957年6月年生,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现任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镜花缘》研究中心研究员、连云港市一带一路发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连云港市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一带一路、文化旅游、新闻出版、经济管理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研究课题等近6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