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2024年第4期
关于加快我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贾金荣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谁布局得早、推进得有力,谁就有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前瞻性布局“5+N”未来产业体系,实施“七大行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国内先行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需聚力破局。
一、主要情况
前瞻性布局,支撑体系逐步构建。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印发了《连云港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连云港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灌南县鼓励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等细分领域专项文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国家级医药技术创新载体17家,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载体50家等。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连续四年位居苏北第一。年产7000吨差别化聚酰亚胺材料项目等20余项相关重点项目正全力推进。
突破性开局,努力抢占新赛道。一是部分领域抢占先机。全球首条绿色负碳产业链变二氧化碳为绿色甲醇,提供盛虹范本;α-烯烃综合利用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资源化利用副产氢气,开辟新赛道;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列入全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储备项目;中复神鹰等新材料企业打破国外垄断;整体运算能力全省第一的“悟空智算”中心正式启动。二是产业布局态势向好。相关重点企业制氢10 家,深海远海开发 5 家,前沿新材料 8 家,生命健康 8 家,716 所通用智能,愚公生物重点发展毒性蛋白类工具酶产品,豪森药业致力打造小核酸药物完整产业链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未来产业布局相对滞后,产业发展能级低。全市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中,只有前沿新材料产业部分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影响未来产业协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相关重点企业仅有30余家,且自发式零星布局,链条企业产业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战略科技力量不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力不够。全市现有国家大科学装置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6家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7.5%,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等,战略科技力量不突出,且部分获批建设时间短或即将投用,核心引擎作用有待发挥,无法高效支撑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氢能、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需重点攻关,大飞机、高端体育器材所需的高性能聚合物纤维、特种合金等高端新材料仍依赖进口。
产业培育发展支撑不强,有效合力尚未形成。走访座谈斯尔邦、新航电气等企业,反馈高层次(博士学历)科技人才因编制、配套机制等方面难以招引、难以集聚。天使投资等资本规模和数量较少,缺乏海洋保险产品等定制化金融产品。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场景开拓不足,AI+药物研发等应用场景推广不足,影响整体发展。
三、对策建议
认准“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发展路径,针对上述问题,需强化产业集聚、创新驱动、要素支撑、应用牵引,切实推进“5+N”未来产业体系构建,奋力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阵地”支撑点。
(一)推动强企育链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抢抓“国际枢纽海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梯度培育企业矩阵,构建链群发展路径,提升产业能级。一要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构建未来产业重点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做强做优,培育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建立完善未来产业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供应链、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集聚和培育上下游初创企业,形成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二要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实施“建链育链”计划,优选氢能、高性能纤维材料等细分赛道,前瞻布局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完善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数字化的供应链产业链,全方位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建设“5+N”未来产业体系。市开发区、高新区、徐圩新区作为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建设具有标识性的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法依规给予发展成效较好的先导区要素支持,推动创新资源向先导区集聚,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强化高水平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未来产业发展道路,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一要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以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市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持的国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创新矩阵,取得突破性、引领型成果。鼓励七一六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未来研究”发力未来产业。二要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江苏海洋大学、七一六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支持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实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专项,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优势领域优先部署,推动技术突破。依托市“揭榜挂帅”等重大技术攻关机制,瞄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卡脖子”产品,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三要加强产业创新治理。推进机制建设,强化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推进未来产业重大问题研究、重大事项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建强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机构,加强产业发展方向研判,为政府适时调整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创新监管体系,开展未来产业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复制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形成协同推动合力。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
(三)加强要素供给支撑,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集聚
以“花果山英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聚焦人才需求靶向发力,激活科创活水,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一要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集汇高地。瞄准细胞治疗等紧缺领域,探索建设外国专家驿站,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创新载体、重大项目聚才作用,全方位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学院,靶向培养复合型未来产业创新人才。聚焦未来产业人才发展需求,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打造特色科创人才港。二要重引导强支持吸引金融活水。发挥基金赋能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我市未来产业领域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加快建立合作共赢的正向激励机制,促进耐心资本、长期资金、头部基金集聚前瞻性未来技术研发、先导性重大产业化项目;开展“捐赠+投资”结合试点,建立财政投入、风险投资、社会捐赠等相结合的多元投入体系。大力发展以技术、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产品为重要指标、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引导金融机构为未来产业量身定做服务方案。三要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建设工业互联网、区域算力服务平台等数据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数据对未来产业技术研发、场景创新的支撑作用。开展数据要素市场配置先行示范,推进数据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加强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推动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算算力、边缘算力等合理布局。
(四)突出应用示范牵引,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建立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面向关键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一要深挖场景、深化应用。形成“为技术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产品”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打造技术验证类场景,加速技术突破;打造“核能+生命健康”等跨界融合类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开发、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沉浸式文旅等典型应用类场景,以场景示范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政府部门靠前服务,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带动作用,突破初期市场应用瓶颈。二要标杆示范、标准引领。打造标杆示范,围绕“新型储能+绿色低碳”“AI+数字园区”等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示范产品和可推广的标杆解决方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强化标准引领,制定标准化发展路线,建立未来产业发展联盟,深化产品标准制定,政府主导建立统一标准的产品检测、评估和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增强市场认可度和信任度。
作者简介:
贾金荣,女,1988年10月出生,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先后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为SSCI二区,属于校定一类核心,1篇为南大核心(CSSCI),在《平顶山学院学报》《对外经贸》《金融理论与教学》等期刊发表1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项目26项,其中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全省党校系统调研(专项)课题6项,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省市协作项目1项,第一届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调研课题1项,市第六期“521 工程”2024年度科研资助项目,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全市应用研究重大课题2项,市科协软课题研究项目1项等。多篇论文获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获2019年度江苏省农业软科学课题研究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