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2024年第5期
关于连云港加快发展枢纽经济的建议
建议人: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 蒋红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一、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优势基础
(一)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连云港位于中国沿海中部,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十”字结点位置 ,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枢纽海港,“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二)交通方式齐全完善
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港口航线网络日趋完善,累计开通近远洋航线43条,实现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全覆盖;连云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营业里程320公里,港口铁路专用线80800米,高速公路“两纵一横”布局,实现了市到县、县到县的高铁、高速公路联网畅通;连云港花果山4D级民用运输机场,目前与多家航司合作运营31条国内航线;“海河江、铁公水”多式联运,实现连云港港区直接中转疏运至京杭运河、淮河等沿线内河码头,成功开通集装箱海河联运外贸航线业务。
(三)综合服务能力过硬
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共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1家,省级示范物流园6家,5A级物流企业2家,省重点物流企业21家;与中西部实现合作共建“无水港”,与甘肃兰州陆港通过合作,打造中西部地区便捷出海口;与上海港合作,拓展航线覆盖网络,国际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连云港综合保税区、连云港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成投用。
(四)政策支撑具体有力
国家层面,连云港港被列为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连云港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名单;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印发《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江苏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市级层面,出台相关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设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聚力打造国际枢纽海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海港枢纽经济样板”“提升集聚能级,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规划,为枢纽经济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二、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短板弱项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在陆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中,郑州GDP是连云港3.1倍,西安是2.8倍,徐州是2倍,洛阳是1.3倍,连云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口数量等都还是相对较弱的一个状态,对连云港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造成较大的瓶颈和制约,交通枢纽优势尚未完全转换为城市经济发展优势。
(二)交通枢纽功能不尽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联通,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应用等尚需加强。港口与青岛港、日照港在航线数量、密度和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外贸运输中,连云港以挂靠航线为主,易被他港运输制约,连云港港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地位仍需提升。铁路通达性需进一步加强,花果山国际机场需进一步开拓机场国际(地区)航点和航线。
(三)枢纽经济规划引导不足
枢纽经济顶层设计欠缺,市级层面枢纽经济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等不够明确。目前,连云港体现更多的是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功能,产业枢纽功能体现不足,枢纽偏好型产业仍需引导培育集聚发展。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衔接不畅,距离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仍有差距,导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各种要素聚散功能不够。
(四)枢纽经济辐射带动不足
交通运输枢纽基础设施与城市融合发展协调不够,尚未形成充分利用综合交通枢纽集散功能。外向型经济占比较低,外国直接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等开放平台对枢纽经济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三、连云港加快发展枢纽经济的对策建议
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海港枢纽经济样板”目标,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港口+高铁+航空”等综合运输通道为主骨架,放大交通枢纽聚流辐射作用,大力推动连云港由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一)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推动枢纽经济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枢纽经济规划设计。研究制定连云港“十五五”枢纽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把发展枢纽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放大枢纽功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促进枢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二是坚持城市全域一体化建设发展理念。强化不同规划的协调性,在各层次城市发展规划中,融合交通规划和枢纽经济相关内容,构建高质量现代化枢纽经济规划体系。三是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各县区政府、功能板块、市有关部门广泛参与、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政策保障等同步推进。
(二)夯实提升基础实施,强化枢纽经济发展支撑
一是打造国际枢纽海港、欧亚陆海联运出海口。发挥连云港港“自贸试验区、大陆桥走廊起点、国际枢纽海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叠加优势,突出“双向开放、海陆枢纽”特色功能定位,加速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二是完善高效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畅达高效的铁路网络,建设完善连云港港区铁路专支线,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加快内河航段、桥梁建设改造,强化海河联运功能。三是加强智慧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行智能监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行关键基础设施及安全设施动态监控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
(三)提升枢纽整体效能,强化枢纽经济聚散功能
一是整合交通功能。推动海港、空港和铁路有机融合,积极推动交通协同发展,提升港口、机场、高铁等对外交通枢纽的连接效率,不断改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与区域交通主干网络之间的通行效率。二是拓展非交通功能。加强交通枢纽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培育壮大临空、临港和高铁等枢纽经济区,构建放射状交通网络体系,推动高铁经济、航空经济和港口经济成为连云港重要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不断提升枢纽内外双向辐射能力,实现从“通道经济”到“枢纽经济”升级。依托港口优势,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源集散效率,促进港口经济发展。
(四)提质增效物流服务,优化枢纽经济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物流供应链提质升级。突出铁海联运和海河联运等专业物流服务优势,提升“枢纽对枢纽”“门到门”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分类开展补链强链精准引育,建成提升货运枢纽、转运中心、冷链供应链基地和物流园等区域转运分拨基地。二是招引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企业招引力度,引导龙头物流企业在连云港设立分销服务网点和货运服务节点,参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开发、建设和运营,不断提高连云港对于中西部地区扩散效应。三是强化通关服务保障能力。构建跨区域多式联运体系,打通影响物流效率关键堵点卡点,开展“保税+”“信息+”“监管+”等探索,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加强港口、铁路、海事、海关、经信和商务等部门形成合力,统筹港口、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多种物流资源,创新“源头监管,一箱直达”等举措,实行多式联运“一单到底”,形成全程物流链。
(五)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强化枢纽资源配置效能
一是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以市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交通、发改、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相关部门职,组建市综合交通委能,对发展枢纽经济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调机制,形成枢纽经济发展合力。二是提升智慧运营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定位和可视监控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交通行业数字化、一体化管控水平。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促成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创新交通投融资机制。推动实施资金多元化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鼓励社会资本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投资枢纽经济领域,加大枢纽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支持力度,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设立人才专项基金。
作者简介:
蒋红奇,男,1980年8月生,江苏灌云人,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获聘江苏省信访局“江苏省人民建议征集特邀建议人”;获聘江苏省侨联“议政咨询专家”。主持或参加完成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成果报中央领导同志阅示3篇,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5次,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纳应用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