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一、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
林木种质资源是决定森林植物各种性状遗传信息载体的总和,作为供应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未来“生物经济”时代基因工程不可替代的原材料。根据连云港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成果,全市共调查到林木种质资源1199份,涉及81科182属340种,其中云台山是全市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种类达51科106属162种。目前,我市本地育苗单位选育的可用于生态修复和园林观赏树种良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地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为破解林业产业供需不平衡问题,我单位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学绿化指导意见的要求,利用近年建立的“产、学、研”结合的连云港市乡土树种繁育中心和占地千余亩的云台山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积极开展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加快构建林业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乡土良种壮苗,为我市国土绿化提供更多适生的特色良种,不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提高群众对地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护意识不足,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破坏仍较严重
近年来,虽然市、县两级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但公众对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知识不够普及,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现有的保护措施难以满足面广量大的保护要求。一是是公众保护意识淡薄,对种质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种质资源破坏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种质资源监管不到位,林业生产中对“种源”或种子产地信息重视程度不够,疏于对属地用种安全管理,在云台山绿化中盲目引进“种源”或种子产地信息的缺失的树种,存在污染本地野生优良种质资源基因的风险。三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通过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进行精准鉴定、应用于育种创新和生产实践的占比极低,很多具有较高开发利用和科研价值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还不曾被公众所了解和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二)中长期规划未出台,保护利用缺乏科学指导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任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涉及收集、保存、利用和研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的逐步去实施。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编制出台了《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部分省、市在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工作后也陆续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中长期规划,而我市刚刚启动连云港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保护和利用工作不够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基础科学研究薄弱,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低
林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涉及多学科,涵盖了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等多个环节,但不管是对小种群进行野外种群复壮,还是开发利用推行人工种植,首先要克服繁育技术难题,目前对部分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繁育手段单一,繁育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低效、传统、粗放的育苗技术与生产中对多样化、高效能繁育手段的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开展规模化繁育满足市场多方位的需求。另外,对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不够系统,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观赏、药用和生态价值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相关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四)投入力度不足,保护和利用缺乏保障
对林木种质资源开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由于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系统研究前期投入大、研究周期长、短期很难见效,基本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在国家、省级财政投入的林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可用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资金量很少,地方财力有限基本无配套资金投入,而追求利益的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我市从事林木种质资源工作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较少,长期以来,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缺少科技支撑,产学研政企融合不够,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后续人才队伍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三、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发力,强化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
加大对林木种质资源科普宣传法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接受度,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林木种质资源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指导和技术人员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大巡护管理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林木资源的行为;对小种群特色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建立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小种群种质资源动态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保护,最大可能得扭转种群持续降低的趋势。
(二)编制科学规划,正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根据连云港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结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护、突出重点、规范评价、有序利用”的原则,尽快出台全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在规划编制中突出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地位,坚持优先开展保存、保护和抢救,合理布局原地保存、异地保存,积极谋划设施保存中的种子库建设,加大保存力度,将种质资源研究与林木种苗生产联系起来,以龙头企业、良种基地为抓手,引导带动全市苗圃持续深挖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培育地方特色林木种苗,提高地区苗木的市场竞争力。
(三)注重科学研究,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研发体系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技术研究路线,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监测中探索运用遥感技术,集中科研攻关克服技术瓶颈,不断优化繁育技术,形成系统、高效的繁育技术体系,降低育苗成本、缩短育苗时间、提高种苗质量。另外,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优良基因开展育种研究,对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如珍贵用材、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食用林产品等,要积极谋划,逐步为每份种质从保存、评价、创新和利用等方面为制定出一套技术标准,充分发挥每一份种质的价值,拉长拓宽产业链,增加种质资源的附加值,实现对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系统评价和科学利用。
(四)加大配套投入,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
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将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种生产融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投资的造林绿化中优先使用本地培育的特色乡土良种壮苗,激发本地育苗企业研究和培育特色乡土树种的热情。加强与省内外林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弥补本地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壮大从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队伍,以推动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高亚军,男,1989年11月出生,甘肃天水人,预备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为连云港市林业指导站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等方面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