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科普专栏

这种病夺走过十几万人性命,夏季高发,一定要注意!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5-06-09 16:09:02
  • 字体:[ ]

盛夏已至,气温骤升 这让 我们 常把“热死了”挂在嘴边, 但这 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因为 人真的会被热死

持续的高温天气, 常会导致有人因为 热射病死亡 研究表明 1990-2019 的 30 年间,全球因热浪死亡人数超 15.3 万, 其中 半数发生在亚洲地区,几乎每一千万人中就有 236 人死于热浪 [1] ,且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在未来,这一数字将越来越大……
此外,热射病可不仅 酷烈的阳光晒的,长时间在 厨房炒菜也可能得热射病 在室内工作也可能得热射病 ,甚至, 过度锻炼也可能得热射病!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热射病的威胁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学会
识别和应对热射病, 能帮助我们和亲友 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只要记住 12 个字就行 下面咱们就详细说说。

热射病的发生

热射病(heat stroke,HS) ,是重症中暑中的一种, 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热射 这个 "高温杀手" ,究竟是 怎样 夺走人生命 ?医学界公认的"双通道攻击"理论给出了科学解释。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 又智能 器, 各种生理生化活动,在我们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维持着我们的 生命 ,而这需要维持合适的温度范围 。如果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我们的身体还能自动进行调节, 通过产热或散热, 维持 核心温度 在正常范围内,这样即使体表温度有变化, 重要器官 仍能正常工作

但有时,由于 种种因素,人的 调节能力 会到达极限,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拿热射 病来说, 人体 核心温度突破 40℃ 警戒线时,第一重打击就开始了:高温 直接灼伤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 。与此同时,第二重打击接踵而至:高温应激会引发“炎症风暴”,体内毒素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导致全身器官连环受损
最可怕的是,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无汗高热等症状,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 伤。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需要担心热射病呢?

警惕热射病,这些情况要注意

发生热射病的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的失衡,那么对于体温调节能力欠佳的高龄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既往体弱者更容易患病
但是经常做运动、在户外工作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比如运动员、建筑工人、军人,他们运动的时候身体会 产大量 的热,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也很容易得热射病 [2]
因此,热射病并非"夏日限定杀手" [3] ,当运动产热>散热时,就有发生热射病的风险。
大多数热射病患者一开始会出现意识不清和高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中国热射病的诊断标准不再把核心体温>40 ℃ 作为诊断必须条件,而是在强调监测核心体温对于判断病情以及指导治疗的同时,明确核心体温<40 ℃ 不能除外热射病,其目的是避免过度强调体温必须>40 ℃ 而延误治疗 [4]

应对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如果遇到热射病患者,我们要做到“降温第一 应第一时间 将患者移动到凉快的地方, 并采取措施降温
需要做的事情可以用 六字 助记: “已(移)经(净)将(降)脸(联)喂方(防

——转移环境:立即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比如大树下、通风的房屋内、有空调的房间内,让中暑者以最快速度脱离热源。

——脱净衣物:将中暑者衣服、裤子全部脱下,去除一切保温措施。

——体表降温:用冰袋、冰块、冰冻饮料等物品置于中暑者额头、太阳穴、颈部、腹股沟等处进行血液散热,可用纱布、薄衣物包裹冰袋以免冻伤。

——联系医疗:救助病患的同时,其他人可就近向医疗机构和卫勤人员求助,寻求后续治疗。

——喂食液体: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钠、钾的低温饮品。

——防止窒息:出现抽搐、恶心、呕吐的现象,要注意采取侧卧姿势,及时帮助清理口腔、鼻腔,防止呕吐物塞住呼吸道引起窒息。

预防热射病,记住六个字

热射病的预防之道,远比治疗来得简便易行。
六字 助记: “散步(补)时(适)要(药)观察(查)”

——降温散热:可用湿毛巾擦拭手、胳膊和后颈。

——补水补盐:高温的环境下应该多喝水,提倡大家喝淡盐水。

——适热训练: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体能好不等于耐热性好!(注:热习服训练适用于专业人员,普通人尤其是热射病高危人群无需勉强)

——常备解暑药品:常备有防中暑功效的药品。

——观察体征:在高温环境中,应当加强自我预警。

——查指数表:基于温度和湿度查询热指数表,进行判断。

通过科学的预防与应对措施,我们不仅能有效避免中暑与热射病,更能安然享受夏日的阳光。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炎热的夏季里,保持清凉,安全度夏。

参考文献

[1]Zhao Q, Guo Y, Ye T,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s from 2000 to 2019: a three-stage modelling study[J].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1,5(7):e415-e425.

[2]项楚涵, 马骏, 徐凡,等. 热射病的防治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6):482-487.

[3]张思. 入秋别大意,高温杀手未离场[J]. 医师在线, 2021,11(25):29.

[4]宋景春, 宋青, 张伟等.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50(04):367-386.

策划制作

作者丨宋冬梅  周晶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赵岩 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