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2024年第1期
因海而生依海而兴 逐海扬帆向海图强
——关于加快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发展对策建议
建议人:连云港市统计学会会长 马清涛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海洋经济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本世纪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领域,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将开发沿海作为基本国策。为全面反映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现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推进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助力连云港海洋强市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一、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亮点特点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以来,连云港全面掀起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热潮,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相当突出的成效,在江苏乃至全国沿海经济崛起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跨上千亿台阶
2021年,连云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首次跨上千亿台阶,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43亿元,在全省各市排名第3,仅低于南通和盐城,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1.5%,占全国比重为1.1%,较2010年比重分别提高1.6个和0.2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从构成看,2022年,连云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较全省及全国比重分别高出18.6个和18.2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名第一。
从增长看,2010-2022年间,我市海洋经济增长达2.1倍,年均增长实现9.9%,较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增幅分别高出1.5个和2.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是连云港占全省乃至全国比重最高且影响相对最大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海洋运输多项指标继续表现抢眼
2022年,连云港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21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达21.2%,为各产业最高,占同期全省及全国海洋交通运输比重分别达14.7%和2.9%。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海港港口物流为龙头,铁路、公路、航空、内河及邮政等配套的物流发展格局。2022年,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排名前移到11位,总量超过深圳;其中外贸吞吐量在全国沿海排名也是第11位,总量已高于大连和厦门;集装箱运量在全国沿海排名达第9位,总量高于营口。
从铁路方面看,全市始发客运车次在全省已超过徐州,其中连云港站始发车次在全省排名第9位,已成为江苏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城市,也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2022年,我市铁路货运总量占整个上海铁路局货运量比重为13.4%,其中铁路货运发送量所占比重达23.9%,占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的比重提高到1.3%,在全省乃至全国优势明显。
从地方客货运量看,我市公路客运量在全省排名第10位,客运周转量排名全省第9位。全市公路货运量在全省排名第5位,公路货运周转量排名全省第3位。从邮政方面看,全市邮政快递业务量在全省排名第7位,在苏北高于淮安和盐城,在全国已跃居约50强,已经成为连云港表现最为“抢眼”的标志性指标之一。
(三)海洋旅游新晋全国热门城市前列
2022年,连云港海洋旅游实现增加值近180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达17.2%,仅低于交通运输业,占同期全省海洋旅游业比重高达37.3%,为全市海洋各产业占比最高。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风景区42家,又新晋全国旅游目的地热门城市前列,同时入选《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十大最美旅行地等,还被确定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之一。2022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34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06.80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百强。在全国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中,连云港继续排名全国第56位,在全省排名第6位,仅落后于南京、苏锡常和扬州,在苏北排名第一。
(四)海洋传统渔业继续保持明显优势
2022年,连云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76.4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8.9%,在全省各市排名第4位,其中海洋渔业完成总产值236.05亿元,全省排名第3位,占全省渔业比重达12.7%,占全市全部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达30.4%,在全省仅低于扬州,较全省占比高出9.1个百分点。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近90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8.6%,仅低于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占同期全省海洋渔业比重高达31.0%,传统海洋产业优势依旧明显。
2022年,我市水产品产量76.19万吨,占全省比重达到15.1%,排名全省第3位,仅低于盐城和南通,其中人均水产品产量达165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为全省平均的2.8倍,仅少于盐城。从水产品加工方面看,2022年,其增加值占全省同行比重高达21.6%。
(五)海洋工业生产体系呈现强势崛起
2022年,连云港海洋制造产业继续实现创新突破。到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287户,全部资产总计达6371.40亿元,在全省略低于徐州,与扬州和盐城相近,明显高于宿迁和淮安;实现营业收入4097.37亿元,继续高于淮安。全年实现产值4255.28亿元,其中涉海工业产值占比约达80%,在全市主要产业中保持前列,已成为推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全市超过百亿的工业行业增加到9个,主要为石油加工、化学制造、医药制造、金属冶炼、电力生产、非金属制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上述九大百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341.4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高达81.6%。
据统计,2022年,我市海洋化工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同行比重高达29.0%,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同行比重达24.6%,比较优势相当明显。伴随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投产达效,连云港石化工业已跃居为全市工业最大行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快车道,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提升连云港海洋经济的发展实力。
(六)海洋公共基础服务发展势头强劲给力
对外贸易是连云港涉海经济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重要领域,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在上年首次跨越百亿美元基础上又提高到161.16亿美元,在全省高于镇江、宿迁和淮安。全市外贸依存度达到26.9%,在全省继续排名第6位,依次仅低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南通,在苏北持续高居第一。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连云港在全国排名约第67位。
商务服务业涉及新兴行业众多,类型比较齐全,是海洋经济的重要范畴,其作为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全省看,连云港商务服务业整体发展已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是江苏布局的三大商务中心之一。2022年,全市仅列统的商务业企业就达124家,在全市现有规上服务业中排名仅略少于运输代理业。伴随连云港跻身全国自贸区行列,商务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技教育也是连云港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连云港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最为强劲,尤其伴随着江苏海洋大学成功获批,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成为省内高校优势学科。到2022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7.69万人,在全省排名第7位。全市高等院校已达5所,现有在校大学生达6.36万人。近年来,连云港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跃居全省前列,与南京等处于全省第一类发展水平,在苏北排名第一。同时跻身全国新时代教育文化和科技创新百强榜单,在全国排名第88位,在江苏省排名第9位,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展现了连云港教育产业的发展实力。
初步统计,2022年,连云港海洋科研教育及管理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1.60亿元,占全市海洋经济比重达24.1%,其中海洋科研教育完成增加值40.40亿元,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创造增加值211.20亿元,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及开展海洋科技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连云港海洋经济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海洋产业规模依然偏小。目前,尽管连云港海洋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较高,但其经济总量与盐城和南通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仅相当于南通的40%出头,不足盐城的70%,与周边的青岛比较,差距更大,2022年仅相当于的青岛20.8%,差距相当明显。
二是总体增长态势仍然不快。2010年以来,连云港海洋经济年均增幅尽管好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但较全市GDP平均增幅仍低了1.6个百分点,其中近5年增幅增长尽管提速,但与全市平均增幅比较仍低了0.8个百分点,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提速。
三是海洋工业发展很不充分。2022年,连云港海洋经济中第二产业占比为22.3%,其中海洋工业占比仅为18.8%,较全省及全国占比分别低了15.0个和15.6个百分点,较全市海洋服务业占比更是低了50.3个百分点,全市海洋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乃至不协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四是海洋科创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是全市涉海科研力量不足且比较分散,研发投入不足,尽管成功获批“海洋大学”但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造成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是相当薄弱,大多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等均受制于人,有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
五是海洋经济配套管理亟待完善。突出表现是港产城融合度不高,明显缺少有效举措,更是缺乏优惠政策及资金扶持。多年来,全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虽有一定进展,但海洋与陆域、港口与产业以及城区之间发展还不够协调,联动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和完善。
三、加快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全面细化现有海洋产业规划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切实提高对加快海洋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尤其要高度关注并重视重点涉海企业的发展,加快将连云港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要全面通盘谋划和提升全市海洋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提速目标,结合国家海洋产业规划及国家对连云港总体要求,逐项进行对标对接,既要脚踏实地注重细节,又要切合实际高瞻远瞩,真正做到全方位提高全市海洋产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质量,尽快将连云港的海洋发展潜力转化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优质资源,为新时代连云港实现崛起振兴贡献力量。
(二)有的放矢,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发展
要坚持陆海统筹,突出港、产、城与海、人融合发展首位度,进一步做好“向东发展,拥抱大海”城市建设篇章。要打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金字招牌,统筹近海与远海梯度开发,做好海洋经济功能区协调互补,聚力建设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要加强临港工业统筹规划与布局,建设东陇海线和连淮宁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构建“一带贯穿、四圈聚力、两轴辐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三)突出重点,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力
要切实加快连云港涉海重大科教创新平台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眼海洋主导产业布局和前瞻发展,研究部署研究海工装备、加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深入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深海极地新领域拓展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健全优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有针对性加大对江苏海洋大学各方面支持和扶持力度,包括专业调整和整合,注重结合国内外海洋优势学科,全方位提升连云港海洋科技和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全力以赴,切实做大做强临港产业
要加快连云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建设,全面提高临港产业厚度,进一步带动全市海洋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全力以赴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加快实现炼化一体化、多元化原料加工齐头并进,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基地。要强化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作用,推进东西双向开放,要高度重视融入长三角发展步伐,着重借助国内先进技术,加快连云港海洋经济实现超常发展。
(五)积极争取,加速推进海洋新兴产业
要“扬优展长”,切实加大海洋经济发展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基地建设步伐,推动“核风光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中华药港集聚医药创新资源优势,深入实施“蓝色药库”计划,推动与国内外重点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加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成果转化力度,按照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要求,全面推动连云港由中华药港向中华健康港升级。
(六)加快整合,努力提振海洋传统领域
要进一步重视连云港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提升,充分发挥海产品电商特色优势,加快海洋渔业向精深加工转型。整合我市海洋资源科研开发利用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粮仓”。串联全市文旅资源,推动滨海旅游向纵深拓展,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培育连云港文旅休闲新业态,彰显现代海洋城市缤纷魅力。
(七)精准招商,切实加大海洋产业扶持力度
要深耕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重点区域,精准招商、驻点招商,补齐补强产业链。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服务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和资金支持。加强海洋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度,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海洋产业化。加快海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搭建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桥梁”,积极打造海洋特色人才港,持续放大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耦合效应。
(八)强化责任,积极营造良好海洋经济发展氛围
海洋经济可谓是我国目前“高频词”之一。尤其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整个社会关注度更高更火了。但从具体实践看,很多部门乃至具体工作人员对其概念不够清晰,范围口径很不统一,统计精准更是难以把握。海洋经济统计涉及面广,统计领域复杂且有一定难度,因此,连云港有必要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加强并完善全市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大力度,全面启动全市海洋经济目标考核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涉海部门海洋经济基础工作和目标任务,要对本部门涉海工作说的清、讲的明,不能人云亦云,得过且过,应付差事。
另外,要根据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要注意进一步联合本市高校和相关培训机构,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连云港涉海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全方位推进连云港海洋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马清涛,1962年7月生,黑龙江哈尔滨呼兰人,中共党员,连云港市统计局原四级调研员,现任连云港市统计学会会长,从事统计工作长达40年,多项专业统计及重大调查获省以上表彰,其撰写的统计分析及调研报告被市以上领导批示100余篇,被国家及省以上刊物刊用达100篇以上,在省以上综合评比获奖50余篇,其中获一等奖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