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区浦南镇江浦村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双百”小康工程开展
自浦南镇划归新浦区以来,江浦村按照区里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的杠杆和支撑作用,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深化科学发展理念,围绕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将该项工作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这项活动。整个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有措施、有重点,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提前谋划、精心部署。江浦村成立了“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领导小组,村支书李罗华任组长,并制订了江浦村“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表。按照文件及区会议有关精神要求,对本村人口结构构成和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上报乡、区本村农业专家需求情况。及时完成“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专家-项目-村的对接工作。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表,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活动。
深入一线,出谋划策。村委会经常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摸底、了解产业结构和特点等,通过宣传、培训、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帮助广大农户解决生产难题。副高级农艺师,区植保站站长邱友凤对接该村以来,村委会积极主动和她联系,结合农时,来村里开展实地技术培训。每年12月—次年2月,到我村为村民讲授冬季土壤肥力保持方法,为农民测土配方,指导农民建育秧床,提高土壤熟化度和蓬松度,杀死虫卵;3—5月,讲解抗春旱、保春种知识;5月份,指导水稻插秧;6—9月份,针对水稻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锐劲特防治水稻蟆虫、毒死蝉及时七虫琳防治水稻飞虱,吗喇飞呱、三氮哇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效益非常显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邱站长还注重典型事例的剖析,从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教训,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广大农民做好农作物栽培。村委会还把村支书联系电话、村值班电话、邱站长联系电话向村民公布,村民可以通过或不通过村里与专家联系,询问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农民认为村委会为他们和专家架起了金桥。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项目。为加快实现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进程,江浦村于2005-2008年相继成立连云港菜根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江浦村生态富硒稻麦专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逐步建成并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多元合作模式。近年来,通过区植保站邱站长牵头,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陆术续引进了“功能性水稻”、“寒优香琴”、“武香粳”、“连粳6号”等优良品种,利用富硒技示范种植,按照标准化生产,免费推广给基地农户,签订富硒稻麦种植加回收合同,发放稻麦种植卡,高于市场价0.05-0.10元/斤回收订单农户粮食,每亩补贴农户富硒肥30元,四年来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2万亩左右,共计免费向农户发放富硒肥80多万元,仅此一项基地农户年亩增收约200元左右,累计使农户增收7000多万元。基地与专业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建立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构建规模、高效、标准化农业建设,通过发展政策推动、技术服务、土地流转、信息物流、多元投入“五个平台”不断打造巩固富硒稻麦产业化生产的特色优势。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科技素质。农村科普宣传栏是传播农村科普知识,倡导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丰富农村文明生活的重要阵地。江浦村建有科普宣传栏20延米,该村不断充实刊出图片资料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又增加了刊出期数,使科普宣传栏的内容月月更新,既为农民科技致富提供了保障,又解决了农村科普宣传员宣传科普缺少相应资料的后顾之忧,更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村里每年都多次邀请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 通过传授技术、推广新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田头诊断等活动开展,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农民排扰解难。2005年以来,先后邀请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38次,实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余份,推广农业新品种8个,农业实用新技术12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