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科普专栏

毒性胜砒霜!有人吃一口抢救3天,常见的它原来不能吃→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5-02-14 10:57:19
  • 字体:[ ]

吃一次鱼,竟然就进了医院?

2名患者因生吞鱼胆

导致器官衰竭

春节期间,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时, 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 ,不久便出现 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 。送医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被连夜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检查发现,吴女士已出现 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好在经过紧急抢救,3天后,吴女士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并于2月3日康复出院。
除夕当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例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
据了解,年近7旬的谢某因 听信鱼胆能治病的偏方 ,生吞了鱼胆,随后出现 呕吐、腹泻 。在当地医院接受多次洗胃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他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判断,谢某属于典型的 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 。经过救治,谢某成功脱险,于2月4日康复出院。

毒性胜砒霜!

不论生食、熟食都会中毒

小小一个鱼胆,为何有如此大杀伤力?
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胆汁含有胆酸、牛黄胆酸、氢氰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多种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 氢氰酸,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大
加热、烹煮或酒精都无法破坏这些毒素,因此即便 将鱼胆蒸熟食用或是用酒冲服鲜鱼胆,仍可能导致中毒。

鱼胆生吃、熟吃、泡酒吃都有毒。那么,其他动物的胆呢?
医生提醒,蛇胆与熊胆需经过特殊处理方可入药,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切勿随意为了进补、养生而擅自食用。

鱼胆中毒有哪些症状?

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

  •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14小时。
  • 数小时后可出现 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

  • 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 ,危及生命。

一旦误食,立即就医
怀疑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 彻底洗胃 或催吐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
重度鱼胆中毒患者应尽早接受 血液透析 治疗,能短时间内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对器官的损伤。

如何防止鱼胆中毒?

1.了解鱼胆的毒性, 切勿听信鱼胆能明目、可治病的偏方。
2.宰杀时,务必 将鱼胆清理干净。
3.如果不慎将鱼胆弄破,应立即将沾染胆汁的鱼肉切掉。若鱼胆污染范围较大,为确保安全, 建议将整条鱼丢弃。
4. 谨防鱼胆汁溅入眼睛 ,含有毒素的鱼胆汁可能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引起失明。
元宵佳节,家人朋友相聚免不了海鲜大餐,小编提醒,鱼鲜虽美味,食用有禁忌, 安全放首位,千万勿侥幸

策划制作

来源丨国家应急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人民网科普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