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科普专栏

草方格是如何降伏“沙魔”的?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4-06-25 16:41:25
  • 字体:[ ]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沙漠化一直是困扰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随着风沙的侵蚀,肥沃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为了对抗沙漠化,人们发明了许多治沙方法,其中草方格就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式。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草方格是什么?它又是如何降伏“沙魔”的?以及它的适用情况和一些其他的治沙小妙招。

什么是草方格?

草方格,全称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它是机械沙障的一种。机械沙障其实是就地取材,利用秸秆、麦草、乔灌枝条、石子、黏土,或人工合成的尼龙网等材料做成屏障,铺设在沙丘表面,目的是减缓沙表风速、阻止流沙就地迁移和堆积。

其中麦草、稻草沙障,俗称为“草方格”,它最省时、省力、省钱,不但对风沙流具有非常好的防阻作用,并且风化后还能作为有机肥料。草方格的发明是不同专业(气象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工程学等)的科学家们历经数年(1955-1964)的研究成果。

为了稳定沙面、保证固沙植物的成活率,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麦(稻)草、黏土等材料全面或带状铺设沙面,然后栽植或播种植物,发现带状铺设的麦草沙障最有利于固沙植物的成活,但容易被风吹毁

因此,有科学家建议将麦草用铁锹踩压到沙中避免被风吹毁,同时考虑到沙坡头地区多变的风向,将带状修改为方格状,达到“寸草遮丈风”的目的。随后,科学家们开展了不同材料、形状、尺寸机械沙障固沙效果的研究。

草方格是如何降服“沙魔”的?

草方格的原理和制作极为简单:将麦草或其他植物死亡后留下的秸秆对折插入沙地,一点点铺成 1 米乘 1 米的网格状。如此制作而成的草方格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藏着大智慧。

我们知道,治沙的第一步应该是阻止沙的移动。而沙的移动,其实是风吹动沙丘表面的沙粒,并在背风面沉降的过程。

这一微小的过程在日积月累后,便能造成巨大沙山的位移。而草方格就从这里入手——麦草的存在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改变了其上的风速轮廓线,从而减弱贴地面层的风速,增加了风阻,降低实际风力作用的有效性,控制风蚀。

由于风阻的增大,地面风速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扬沙量,削弱风动沙活动强度,使得沙粒无法快速移动,并沉降在网格的中间位置。

慢慢地,网格中央的沙粒在少量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形成一层“结皮”(这是沙地向土壤转变的关键一步)。随后通过栽植灌木,进一步改造沙地,实现固沙的目标。

通过不断地试验,科学家们发现 1 米×1 米的草方格固沙效果最佳,因为该规格的草方格能够形成光滑的凹曲面(形如浅底锅)。规格大的草方格中心掏蚀深,不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规格小的草方格形不成凹曲面,容易被风吹毁。这些研究为草方格降服“沙魔”提供了理论根据。

草方格的发展与创新

最初,在沙漠中扎制草方格还是一个纯人力的活儿,治沙先辈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双手双脚和一把把铁锹。但今天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早已更新换代。

治沙先辈们依靠双手双脚和一把把铁锹扎制草方格

首先是机械化,例如一种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 8.5 亩草方格,每天可铺设草方格约 50 亩,效率可达到人工治沙的 50~80 倍,大幅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草方格铺设的效率。

其次,草方格本身也在“进化”。比如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种组合沙障——羽翼袋沙障,这种沙障在底部的袋子上插上了两列带有空隙的透风羽翼袋。下面的袋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上方的羽翼片可以通过摆动来削减风的动能,进而达到降低风能与提高地表粗糙度的组合效果。

草方格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沙方法,在我国的沙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固沙防风,还能够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当然,草方格只是众多治沙方法中的一种,针对不同的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地理、气候、水资源等多种因素,采取最合适的治沙策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伏“沙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孔德荣,孙步功,张克平,等.我国草方格沙障铺设机械研发现状与展望[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2,50(11):24-30.

[2]高天笑, 王涛, 杨文斌, 赵爱国, 倪海渊, 吴丽丽, 高永. 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防风积沙效应的风洞试验[J]. 中国沙漠, 2019, 39(6): 177-183.

[3]Xu B , Zhang J , Huang K L Y .Characteristics of Turbulent Aeolian Sand Movement Over Straw Checkerboard Barrie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ir Internal Erosion Form[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8, 123(13):6907-6919.

[4]https://mp.weixin.qq.com/s/XJkdA6sLIzuH3IJjcxLnDw

[5]https://mp.weixin.qq.com/s/k03JEedCCoyQFYDL2c214A

[6]https://mp.weixin.qq.com/s/o8UKV1GVEko8RbEx82B5EQ

[7]https://mp.weixin.qq.com/s/OZMLM3XT9vtLs2M1Rbk6bw

策划制作

来源丨力学科普(ID:lxkp_cstam)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