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洗脑术,就藏在你我身边,这篇文章你一定要读!
如果你在别人面前承诺,你就会履行承诺去做。
如果你去做了一件事,你就会觉得是自己想做。
如果你觉得是自己想做(没有意识到来自环境的强迫),你就会相信那些想法和行动本来就源自你内心。
—— 玛格丽特·辛格《邪教在我们中间》
布置陷阱;
打开心门;
植入新观念。
第 1 步:布置陷阱
1
欺骗和隐瞒
毕业学员不会跟没培训过的人讨论培训内容,这是爱海德训练课程(EST)重要且必须遵从的原则。
这条原则源于课程的箴言:培训既不能被解释,也不能被理解,只能被“体验”。
一个朋友或亲戚热情洋溢但含糊其辞地推荐,把潜在的新人带到酒店中举办的课程里。
当新人们第一天抵达时,没有人知道自己将会遭遇什么。
——布鲁尔,1975
他们都不肯透露有关课程的具体内容,只说:“那是一个体验式的课程,没有教材,也不用做笔记。导师会通过一些游戏和练习来让大家体验、感悟。它不会具体教给你什么,它只是给你一个工具,但有了它,你可以运用于生活中的每件事。”
——李亚玲,2003
训练期间不允许做笔记和录音,所以我们在休息时间和每天训练结束时做了大量的笔记。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在 T 组织中不允许录音或用纸笔记录。且笔者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无法当场纪录所访谈内容。因此在离开 T 组织之后,笔者根据回忆整理了在其中生活的见闻感受和访谈记录。
——史溪源,2010
教练打了一个比方,说课程就像一个抗生素疗程,必须经历整个过程才能起作用,他还说,就像抗生素治疗一样,中途停药对我们是不利的。
——亨特,2015
2
环境控制
这里的环境是精心设计的,就像强迫症父母为小孩布置的那样。地上贴了线,椅子沿着线精心摆齐。如果某一把椅子移位了,助教会指示学员把它搬回线上。每节课开始时都会播放《星球大战》的主题曲,音乐结束时所有人都必须坐在椅子上。学员们疯狂地遵守规则,虽然并不清楚规则的意义,也不清楚违背规则会有何后果。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T 组织的培训课程安排在市区某酒店的一间会议室中。教室是一间全封闭式房间,没有一个窗户,全天中只用灯光照明,上课过程无法根据光线明暗判断时间。刚进入时感觉空气很浑浊。教室中,讲台与讲桌在前方正中央,高出地平面,下方 200 多张凳子排得整整齐齐。令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军校。
——史溪源,2010
课程的道具也经过专门的选择,鲜明地表现了教练、助教或学员的身份特征和所处的地位角色。教练作为仪式的主导者掌握绝对的引导和控制权,参与者只能遵守秩序、服从规定。
——史溪源,2010
建筑商方先生去退费时,公司电话通知了他的“感召人”朋友,那个朋友软硬兼施地要他留下,一会儿声泪俱下,一会儿说他不上这课就再也不理他了。方先生为了朋友,硬着头皮留下了。
学员 L 表示,“我是在我妻子的‘感召’下来听这个课的,我的报名费也是她在没和我商量的情况下给我交的。她让我必须来这里提升我的素质。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是在亲友的竭力推荐下加入的。很多人受训后都说,让老公或老婆也来上这个课,否则没有共同语言。”
一个年轻人应邀去听布道。到达时他注意到许多双鞋靠墙放着,人们打着赤脚。于是他脱下鞋,放到其他鞋旁边。大家都柔声细语,他也压低嗓音。这个年轻人虽然满怀疑惑,也只是温驯地坐在那里,遵循了群体所做的一切。
晚上的活动快结束了,年轻人被再次邀请时,他答道:“不了,谢谢……”两个人很快把他从后门推出去,使别人无法听到他的不快之语。
——辛格,2003
第 2 步:打开心门
1
打压贬低,“都是你的错”
教练直奔要害。他用命令式的声音咆哮道,你们这些新人在这里,是因为你们的生活一团糟,没希望了。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如何体验生活,挣扎着,绝望着,困惑着。你们是混蛋!教练停了片刻,品味“混蛋”这个词,然后又说了一遍。从那以后,新人总是被称为“混蛋”,除非他们“悟了”。
你的大脑是如此混乱,不清楚你出了什么问题,不清楚世界或其他人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你无法体验生活,更别提享受生活了。因此,教练吼道,“我们要抛弃你的整个信念体系……我们要先把你撕碎,再把你重新拼起来。”
——布鲁尔,1975
教练咆哮着,关于热带雨林的破坏,海洋鱼类的枯竭,我们制造的污染,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贪婪和自私。他尖叫着,跺着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混账,我们是愚蠢的,是世界上所有坏事的罪魁祸首,他不在乎我们的意见或想法。
——亨特,2015
一个例子是“红黑游戏”,游戏要求分为两队,每队都要根据一系列规则来制定策略,以获得最多的分数。两队都没能意识到,两队双赢才能获得最多分数。基本上,结果总是两队双输。这个练习本可用于讨论哪些因素让我们难以合作。但教练选择了严厉斥责学员,厌恶地说,“你们都让我恶心”。这个练习是当晚的最后一项,学员们要回家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许多人沉默不语,泪流满面。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有人做到了双赢,有人却选择了两败俱伤……你平时是否也在不停地玩这种游戏?你是否和你的同事、下属、爱人正在玩着这个游戏?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信任对方、先去真诚地付出?”
爱德华的表情很沉痛,言辞和语气也充满“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这让刚刚还在游戏中“勾心斗角”的我们非常自愧自悔。紧接着,爱德华突然宣布今晚的课程至此提前结束:“请大家闭上眼睛,我放一首歌给大家听,听完后请大家不要说话,静默离开。”
负责音控的LP放了一首激昂的外文歌,爱德华拿话筒同声翻译:“你是否一直在玩着同样的游戏?真的话从来不说,说了的,也没有几句是真的……”
歌词和配乐非常有感染力,我听到周围有人开始小声啜泣。
——李亚玲,2007
教练带着虐待者的蔑视忽然出现在她面前。“这就是你们的承诺!你同意了规则!你知道你必须换座位!但你没有!!你的人格在哪里!!!”教练尖叫着,而她惊恐万状。这个霸凌者恶毒地攻击着一个明显不知所措的老妇人,我难以置信,但我什么也没说,这让我很难过。
——亨特,2015
其一,教练提前说了自己是“严厉的导师”, 虐待被美化成“为了学员好的必要手段”。
其二,很多人在场,而其他人都没有反对,所以即使有人觉得不对劲,也更倾向于“也许是我不懂”,于是默不作声。
最后,一旦学员行为上默许了公开虐待,脑子里就会自动解释自己的怯懦——这是在助人成长,我不制止也是为了他好。
2
压制理性,“体验和感受最重要”
“无我”就是说你的内心要如新生婴儿一样的洁净单纯,完完全全地对外界打开,完完全全地接受外来的一切。“尽己”则是全心全意地尽一切力量去学习、模仿、复制他人。
要真正做到“无我”和“尽己”,需要克服三大障碍:怀疑、轻视、独创,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信任、认真、遵行。
——史溪源,2010
经过几小时的讨论,“学员毫无价值”这个首要前提被确立起来了。教练接着开始在黑板上写一张巨大的表格,将心智活动分为“体验”和“非体验”。信念、理性、逻辑和理解都被归为“非体验”,必须放弃这些二手的心智活动,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
学员对此怀有疑问,“但你还是需要相信些什么……”
“不要给我你该死的信念体系,你这个愚蠢的混蛋!”教练冲下台,对着这个学员大吼,“那不管用!那就是为什么你的生活不顺!把那些垃圾都扔掉。”
教练对信念的攻击还在继续。每个分享者都深陷困惑。教练向他们保证,困惑没啥大不了,困惑是迈向“自然直觉”(natural knowing)的第一步,而“自然直觉”是培训要带你去的巅峰境界。
——布鲁尔,1975
推理和智力过程被最小化,而情感状态被加强了。
关于“个人成长的工具”,关键词是“谦恭服从”“100% 承诺”“自发”。
这种强调服从和完全参与的做法,学员不可避免地会感到怀疑、保留。为了解决这种抵制,教练开始讨论“是什么阻碍了你从课程里获益?”到第一天晚上结束时,学员的问题、怀疑和担忧都被标记为“个人成长的障碍”。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3
盲目信任是美德,教练有绝对权威
学员被要求站起来同意一大堆“生命源泉的游戏规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则缺乏明显的理由,只强调服从教练的指示。对规则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其结果是巩固了教练作为合法权威的控制权,并削弱了学员的控制权。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当有人与教练意见不一致时,教练会对他大吼大叫,说自己不在乎他的看法,说唯一有意义的观点是教练的观点。
“在这个房间里,你要听我的命令行事。”
——亨特,2015
L(学员):“有时候好像觉得他们说得不对劲,可是又说不上哪里有问题。就比如他们老说让我包容、容忍吧,他们怎么就不包容我对课程提意见?”
——史溪源,2010
教练走到白板前,开始画一个饼状图,“有些事情‘你知道自己知道’,这一片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说,我知道我不太了解核物理”,饼状图还剩下绝大部分,教练说,“这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这也是你要在这个课程里学到的东西。”
——亨特,2015
在“信任”练习里,学员被要求一个个地评判其他人, “我信任你”“我不信任你”“我不知道我是否信任你”或“我不想说我是否信任你”。
一个学员对这个练习提出了疑问。
詹姆斯:“我不清楚这和真正的信任有什么关系。我的意思是,信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事情。我可能会先信任某人到愿意借车,再慢慢信任到愿意托付孩子……”
教练:“你有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你不知道信任真正意味着什么?”
詹姆斯(困惑犹豫地):“有可能。”
教练:“谢谢,你可以坐下了。”(学员们鼓掌)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①请继续。
②实验需要你继续。
③你继续下去是绝对必要的。
④你别无选择,必须继续。
4
睡眠剥夺,身心耗竭
在训练期间,禁止随便动、说话、抽烟、吃饭或做笔记。除非宣布正式休息(每天培训 16 小时,最多休息两次),否则绝对不准离开房间。
——布鲁尔,1975
新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繁重的活动安排上,比如玩游戏、参加学习、小组合唱、做集体工作、学习基本术语、写个人自传,完成指定任务……新兵们被安排到忙得团团转,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在做什么,或者别人对他们做了什么。
——辛格,2003
5
同伴压力下的集体霸凌
老成员训练并监视新人。新人从不单独行动,也不能和其他新人自由交谈。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怀疑或负面的感觉。
新人被告知,永远不要公开表达消极情绪。如果他们有任何问题、犹疑或者不好的感觉,应该去询问教练、助教、导师等上级。
总之,有疑问的人都被彼此隔绝。新人的感受是,其他人都赞成正在发生的事。
——辛格,2003
所有男性都被要求化妆穿裙子,模仿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尽量表现得害羞可爱并唱歌。
——亨特,2015
变装成异性的练习很常见,装成一个肥胖的穿着比基尼的女人,在街上唱歌,试图引诱一群男人跟着她。
——辛格,2003
6
掀开伤口,退行到童年
第三天通常用来做“引导想象”,学员被引导着进入一种催眠和恍惚状态,回忆起童年至今所有的失望与悲伤记忆,关于你的父母,关于你没有遵守的诺言,别人对你的辜负……
“闭上眼睛,回到你的童年时,看到六岁的你了吗?就像一场梦一样。你看见自己在树林里。幼小的你,单独一人。你穿过树林,走到中间的空地,看到了一堵墙,墙上有一扇很容易打开的木门。你走进去,看看四周,有你小时候的玩具。你喜欢的毛绒玩具,但是它们都被丢弃了,孤零零的,无人在意。你看到你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它们都布满灰尘,破碎不堪。你看到你小时候总是带上床的毯子了吗?看见你的旧床了吗?你感到孤独,就像你小时候独自躺在床上一样。你渴望谁?他们来了吗?你为什么一个人在床上哭?想想所有那些孤独的时光,所有那些没有做到的承诺。爸爸没有回来陪你玩,妈妈没来哄你睡觉。那些被打破的承诺仍然牵动着你的内心深处。你独自哭泣,没有人来。”
——辛格,2003
“闭上你的眼睛……很好……放松。现在你要回到你的童年,四处看看,找到一件让你痛苦的事情,让你觉得渺小,不舒服,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被骚扰……重现那件事情,把那件事带到这里来。”
很多学员在做这个练习时都觉得很难,其中一个人我后来得知童年曾被猥亵。看着周围崩溃的人,任何有同理心的人都会觉得痛苦。
——亨特,2015
首先,暗示父母辜负了学员,父母很糟糕,造成了学员生命中的种种痛苦,唯有向课程和教练学习才能让你走向爱与幸福;
其次,传染情绪,一大群人一起为童年恸哭,是一种高强度的、触动人心的情感体验,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被深刻地改变了;
第三,创伤和退行会让学员的内心进一步打开,更脆弱,更方便洗脑。学员感觉自己变小变无助,而教练显得更值得依靠和信任了。最终,学员表现得更像孩子,比如情绪剧烈波动,并迫切地想要顺从和讨好教练。
7
隐私透露,逼人忏悔
新人不知道,大多数 LGAT 课程允许甚至鼓励老学员重新参加培训。这些老学员是示范者,也是鼓掌助兴者。老学员循规蹈矩,说着和教练一样的行话,因此得到教练的赞扬。新学员开始模仿老学员的言行举止,学着老学员透露个人隐私,并因此被赞许。
教练训练新人在每一次“分享”结束后鼓掌,不管“分享”是多么愚蠢,多么偏离主题,多么不连贯。对多数人来说,说上一两句话,就有几百个人为你鼓掌,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辛格,2003
教练鼓励我们袒露内心,说这样可以让我们从课程里学到更多。拒绝袒露的人会得到一句“行吧……你自己的课程随便你……”有几个人坦白了自己的不安全感,被人利用,装模作样。有些人在坦白时泪流满面。
——亨特,2015
课程中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向其他“死党”(即同班学员)“坦诚”自己。
导师会要求你回答并讲述一些极为敏感的隐私。
……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女学员,大约二十出头,家境极为富有。她父亲是富商,母亲是大美人。但偏偏她没能继承到母亲的美貌,也没能继承到父亲的高智商。她为此极为自卑,在这个环节,说出了大量自己和家庭的隐私。甚至包括她为男人堕胎的隐私。
我当时就觉得不对,这些内容,怎么可以说给这些只是在一起上几天课的陌生学员听呢?
——李亚玲,2007
周五的另一个练习是“双人面对面”。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你的膝盖碰着对方膝盖,(这么短的距离意味着,你们其实侵入了彼此的私人空间,这会导致紧张),这个练习需要一个人反复问另一个人,“你想要什么?”每一次被问,都得回答一个新的答案——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我们被告知不要隐瞒任何事情。教练鼓励提问者用一切手段从对方那里榨出新答案,“喊叫!跺脚!咒骂!威胁!除了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也不能使用暴力之外,做任何你认为是必须的事情。”
——亨特,2015
分享隐私是被大力鼓励的事情。分享的内容越个人化,越痛苦,教练就越开心。许多会议都变成这样,一个人站起来忏悔,分享他们的往事,然后教练重新解读故事。
——亨特,2015
2012 年的法国纪录片《程碑教育:新“上师”的领地之旅》(Landmark: Journey to the Land of the New Gurus),就记录了一个课程片段:教练当着几十个学员的面,公开辱骂一个试图解决跟女儿关系问题的母亲,足足骂了50分钟,骂她是个根本不爱女儿的混蛋,说她故意破坏女儿的亲密关系,让女儿觉得男人都是混账,从而毁掉女儿的恋情,让女儿不快乐,说她摧毁了女儿生命中所有可能,竟然还敢厚颜地说她爱女儿……
这个母亲当着几十个陌生人崩溃大哭,问自己该怎么办时,教练说,“如果你想为她做点什么,你可以自杀。哦不,那还不够。你应该找到让你更痛苦的事情。得癌症,拖个 29 年,这样你可以受折磨并死去。”
第 3 步:灌输新观念
1
无限责任制,“为你的生活负责”
“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基本上是这样一种观念:你的问题不是由疾病、命运或其他人引起的,而是由你引起的,除非你接受这一点,否则你永远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毫不奇怪,每个学员都能举出自己身上的反例。但教练说没有反例,他不在乎你是被轮奸还是生来就有大脑缺陷,这都是天杀的借口。
——布鲁尔,1975
引导学员采纳新视角,但具体做法既没有治疗技巧,也不尊重个体差异。
教练向一个强暴受害者说,“如果你想取得突破,你就有机会取得突破”,而那个受害者显然既没有做好准备,也没办法“立刻转变”。有些这样的对抗高度紧张,持续了好几个小时。而所有对抗里,教练都是说最后一句话的人。学员们笨拙地领会着难以捉摸的智慧,这种“智慧”认为,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而且只是你的错。
——亨特,2015
教练:“你迟到了。”
B 男士:“对不起,我刚在外面接电话……”
教练(语气严厉):“你不需要向我道歉,你也不需要向大家道歉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你要拷问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你做事的一贯态度吗?!刚才你还庄严承诺会遵守我们宣读的课堂秩序,你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B 男士:“我那个电话很重要。再说刚才的承诺是你让大家站起来宣誓的,又不是我愿意的。”
教练(语气愤怒):“那只是你的借口!你既然承诺了不迟到,无论什么样的原因你都该自己处理好。想想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这样轻易破坏你的承诺?你这是想逃避!”
……最后教练引导大家得出结论,"除了生死是真正的‘不得不’之外,其余‘不得不’本质上都是‘我愿意’,是你在计较得失后的主动选择,所以不要找借口,要对你的选择负责。”
——史溪源,2010
当学员对 LGAT 课程不满想要退出时,LGAT 课程会告诉学员,你选择了来上这个课提升自我,如果你退出,你就是对你自己的选择和人生不负责任,于是你必将人生失败一事无成。
当学员对教练的具体做法或者课程的无理规定不满时,LGAT 课程会告诉学员,你承诺了要遵守每条规则(包括完全听从教练),如果你反抗,你就是对你自己的承诺和人生不负责任,于是你必将人生失败一事无成。
正常心理咨询也会告诉咨询者“换个视角来看事情,注意你自己下意识的选择,那是你可以改变的部分”。但如果咨询者想换咨询师?没问题。对咨询本身谈到的某个点有不满?让我们好好谈谈。
没有一个正常咨询师会暗示咨询者,今天你不在我这里做咨询,你的人生就完了。
一项“承担所有责任”的主题练习,要求学员两两配对,一个人讲述自己的一次受害经历,有几个人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殴打,另一个人则从“100% 负责”的角度重新讲述那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己如何“让事情发展成那样”。
这个练习把学员刚才经历的如婴儿般的无助感,转变成为婴儿般的全能感。
学员在这个练习中获得的洞察力约为婴儿水平。婴儿还没有从认知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源于自我。伴随着这个练习获得的高兴和解放感,似乎源于学员产生的全能控制感。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2
新词汇新语言
学员越来越依赖生命源泉的官方词汇,“摆脱自动行为”、“勇往直前”、“敢于冒险”“承担责任”“创造你自己的现实”等等,这表明了他们对教练强大地位的认同。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你希望通过课程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我说你已经没有希望了!因为你仅仅只是希望嘛,而不是真的想要……注意,这个‘我希望……’它没有能量……你抱的心态不一样,你最终拿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爱德华说。
他要求我们发言时不能采用“我希望……”的语式,改为语气更强烈的“我要……”
“我要改善我的人际关系!”
“我要赚很多的钱!”
“我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学员们照着这个句式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振臂高呼,爱德华则不停地在旁表示肯定和鼓励。
课堂氛围很快变得充满激情。
——李亚玲,2007
T 组织的培训课程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感召”“体验”“谢谢”等是最经常听到的词语。例如在一次“家庭”的分享会上,一个自编的小品也许能反映这套语言的运用模式:
“郭靖”:“啊,蓉儿,我体验到你又长胖了几斤!我感召你注意保持体形!”
“黄蓉”:“啊,靖哥哥,谢谢你给我真实的回应!但那只是你的看法。”
——史溪源,2010
1.学新词很难,可以占用学员的时间精力,让学员无暇琢磨其中漏洞;
2.收获感,让学员感觉自己学到了东西;
3.改造学员的思想,语言是思考的工具,改变语言就可以改变思考,让学员自我强化,自我说服;
4.划分内外,懂“黑话”才是自己人,增加学员和外界的隔膜。
3
操作制约
用【事件 A】引出【情感体验 a】,同时发生【事件 B】。
【情感体验 a】与【事件 B】,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关联。
但由于【情感体验 a】与【事件 B】同时发生,最终,受控者会将【情感体验 a】与【事件 B】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巴普洛夫控制狗,用“喂食”(事件 A)引出“馋了流口水”(情感体验 a),同时摇铃铛(事件 B)。
由于流口水与铃铛响同时发生,最终,狗一听到铃铛响,就流口水。
再举个例子,著名的吊桥效应,通过惊险的吊桥(事件 A)引出“心跳加速”(情感体验 a),同时看到一个异性(事件 B)。
由于“心跳加速”与“看到一个异性”同时发生,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对那个异性有好感。
曾经被不道德应用的电击厌恶疗法,也是采用同样的原理。把想要纠正的“恶习”,与电击的剧烈痛苦联系在一起。最终人对“恶习”彻底失去兴趣,副作用是人本身也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 an integrative approach)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的案例,癌症患者在化疗(事件 A)时常常会剧烈呕吐(情感体验 a),同时会看到护士(事件 B)。结果是,患者即使在不化疗的时候,看到护士也会有反胃感。
劳拉走到麦克风前,她的声音颤抖着,说自己如何变得与人疏远,谈到她为了和别人保持距离而设置的障碍。教练问她是否愿意尝试“信任”练习。灯光暗了,感性的音乐响起,劳拉站在椅子上,教练站在她身边,与她亲密低语。最后劳拉向后倒进六个人的怀抱里,人们随着音乐来回摇晃她。劳拉在啜泣,教练一直紧靠着她,抚摩着她,轻轻与她说话。这次练习非常令人感伤,许多学员都流下了眼泪。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学员围成两个同心圆,内圈和外圈面对面。每组配对的人可以从4种互动里选择一种:无接触,握手,牵手, 拥抱。简短互动完后,同心圆移动了,形成了新的配对,然后再互动一次。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拥抱。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4
“感召”
第四天,教练开始从严厉专横的监工,转换为有魅力有爱心的家长。他们期待你付钱买进阶课程。教练能否晋升,甚至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都取决于有多少人在上了他们的课后还买进阶课程。
第五天是轻松愉快的一天。有午餐,有跳舞。教练会努力劝你报名更昂贵的进阶课程。所有学员都被告知参与一个培训后的会议,会议上还会有人继续向你推销后续课程。在这天结束时,学员会收到一个“惊喜”,家人和朋友出乎意料地出现,祝贺学员的“毕业”。
——辛格,2003
在被骂了三天“混账”后,学员被允许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和强大。
被群体接纳,获得了新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这显然是一种“重生”。
23 个学员都在跳舞,喜笑颜开,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他们互相拥抱,流下喜悦的泪水,排着队去拥抱并感谢教练,每个人都报名参加2周后的进阶课程。
——亨特,2015
教练告诉学员,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的亲朋好友就是你的“海星”。他们正在现实生活中“搁浅”,亟需你的“挽救”。惟一的“挽救”方式,就是“感召”他们也来读这个课程!
每个学员每周都必须宣言自己要做到多少个“3C”(感召成功的“3 个认证标准”:被感召人有意愿来提升、完成功课、缴纳学费)。否则就只能“下车”。
教练会将成员的拒绝等同于“你没有自信”“你不关爱你的朋友”等等,并告诉“你抗拒的正是你要突破的,你要锻炼的正是如何去做到自己不愿做的事”。
——史溪源,2010
一是因为学员这时候正处在感动快乐、集体兴奋的情绪里。根据课程灌输的理念“体验是智慧最重要来源”,学员真的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
其次,史溪源观察到,课程其实已经在学员身上培养出了类似“强迫症”的状态。
先是强迫性认知(信息及思维控制),然后是强迫性动作(游戏等行为的控制),最后导致强迫性妄想(拉亲友来买这个高价课程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甚至“关乎国家民族的兴亡,关乎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了”)。
LGAT 培训,
带来好处还是造成伤害?
简单来说,少数人可能受到严重伤害。
①学员事先不知道,自己会被灌输新的信仰和哲学(洗脑);
②学员事先不知道,自己在课程中会受到强烈的心理攻击;
③少数学员发生了心理崩溃;
④对学员的工作和事业并没有太大用处。
培训的第五天,一个积极参与者帕特里克跳上讲台,站在了教练的位置上。起先,帕特里克看上去好像是在跟教练做对,无视规则并嘲笑教练。但大家很快明显看出,帕特里克不正常——他讲话语无伦次,与现实脱节,而且似乎产生了幻觉。教练靠近警告他。但帕特里克只是茫然地盯着教练,继续咕哝着培训教的行话。其他学员开始鼓励帕特里克“释放出来”。但帕特里克其实已经“释放了太多”。教练一再攻击他脆弱的防御,经常指责他“胡说八道”。
在发现帕特里克无法恢复正常后,其他学员被要求离开房间。学员们在外面先是感到震惊,然后几个学员发起了一个“爱的圈子”,宣称要“把我们的能量传给帕特里克”,“我们将治愈帕特里克”,“他正在接触自己的感受”,“无论他选择什么,都是对他最好的”。
最后,帕特里克不知被带去了哪里,而其他学员继续受训。
——哈克恩和亚当斯,1983
参与过这类课程的 GloriaG 在网上写,“我感觉怪异,尽管是一种快乐的怪异。我觉得自己是超人,但我知道自己不是。我感到无比自信,又不知这自信从何而来。我的生活仍然和我参加培训前一样。我的自信感并非源于培训中获得了新的才能,而是一种来自我身体的生理感觉。”
另一个网友 Baruch 则描述说,“尽管欣快愉悦感很好,但它会在(培训结束后)几天内消失,最多也就几周,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持久的好处。”
网友 Fehlberg 说,“我情绪高涨,那就是他们说的‘体验’或者‘悟了’。有三个月我处于轻度狂躁状态——我以为我感觉很好,但其实不然。我非常紧张……我做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我看上去很快乐,但是其实也很痛苦,因为我一直处于压力之下,想着‘现在我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我必须给首相打电话……告诉他,我有办法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
正常教育vs洗脑培训
如何辨认?
而是因为人会信任拉他们来的亲友,会信任看上去自信的教练。
因为人在做出承诺(我要上课,坚持到底)后,就希望能遵守承诺。
因为人到了新环境里就会试着适应环境。
因为人会环顾四周,模仿其他人的言行举止,相信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对的。
因为人会尊重权威,服从上级。
因为人会想要帮助同伴,不拖团队后腿。
因为人在感觉被爱被接纳的时候,就会想要报答对方。
因为人会害怕错过,在听说“如果不上这个课程,将错失非常重要的提升人生的机会”后,会想要“试一试”……
人皆如此。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来源丨果壳(ID:Guokr42)
作者丨游识猷 科普创作者
责编丨崔瀛昊 何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