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科普专栏

院士视点 | 人的生命从何时开始?体外人胚胎研究“ 14 天规则”亟待调整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4-02-28 15:28:08
  • 字体:[ ]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老龄化加速、出生率下降、不孕不育发病率上升等一系列严峻人口问题,对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产生了巨大威胁。2022 年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问题成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急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人口健康和幸福。

体外人胚胎研究对于解决这一威胁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认识人类胚胎早期发育过程, 有助于解决着床失败、胚胎停育、早期流产等问题, 以及尽早干预和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脊柱发育不全等出生缺陷。
但是,由于人胚胎具有发育成为人的生命的潜能,将其作为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会引发伦理道德争议。不同的文化对于人的生命从何时开始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人胚胎研究的规制存在不同标准。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是将人胚胎研究限制在受精后第 14 天之内,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伦理的边界也亟待扩展。 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发展和伦理主张之间的张力,探索合理的规制边界,是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议题。
1978 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出生,这为不孕不育症患者带来生育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关于人胚胎研究冲击伦理关系和社会道德的担忧。
为此,英国于 1982 年专门组建人类受精和胚胎学调查委员会,即沃诺克委员会,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胚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伦理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于 1984 年发布研究报告,后被称为《沃诺克报告》 (Warnock Report)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是将受精后 14 天作为人胚胎研究的理想终点,限制在此时间后对人胚胎的任何进一步研究,即著名的“14 天规则”。

14 天规则的由来

为什么是 14 天?
当时,反对人胚胎研究的观点主要聚焦于每个胚胎都是潜在人类,而具有发育潜力的一个重要参照点是原始条纹的出现,在生物学上这发生于人胚胎发育的 2 周左右。
原始条纹的结构形成,是胚前期和胚期的分界点, 也标志着胚胎内、中、外胚层发育的开始,从这个时候胚胎会进一步发育成人体中存在的不同组织类型。
从这个阶段开始,胚胎开始发育成为“人”的形态。
同时,痛觉被认为是时间节点设置的一个伦理依据。
人胚胎在体外发育不应超过早期神经发育起点,当时认为这大约在人胚胎受精后 17 天左右,为避免痛觉产生应当提前终止实验。
“14 天规则”诞生之后,在《沃诺克报告》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征求了 2 轮公众意见,终于在 1990 年出台了《人类受精和胚胎学法案》。
迄今为止,“14 天原则”已经被许多其他国家写入相关法律或政策指南中。

14 天规则的弊端

然而,在“14 天规则”下,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将很难进行深入的研究。
英国著名发育生物学家路易斯·沃伯特 (Lewis Wolpert) 曾说过:“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出生、结婚和死亡,而是原肠运动。”
原肠运动是着床后早期胚胎最关键的发育事件之一, 它为胚胎体轴形成、三胚层特化和早期器官发生奠定基础。此发育阶段异常与流产、妊娠失败及发育源性疾病密切相关,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由于早期人胚胎尚不具形态,样本的采集、观察和研究极为困难。因此,这一发育阶段也被称为胚胎发育的“黑箱”。
胚胎体外培养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研究原肠运动提供了契机。
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2 个团队的研究成果均表明了人胚胎体外培养时间超过 14 天的可能性;北京大学汤富酬团队通过长时期的人胚胎体外培养解析了早期分子调控机制,昆明理工大学的李天晴、季维智团队开发了新的 3D 培养模型,高度模拟了人胚胎体内发育的过程。
这些研究使得人们能够初步窥探原肠运动的奥秘,但为遵循“14 天规则”,上述实验在体外培养受精后人胚胎的第 14 天停止,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解决。
科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紧迫需求使得伦理规制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张力凸显,一些科学组织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已经针对“14 天规则”的延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支持者认为延长“14 天规则”有助于跨越人类发育的“黑箱时期”, 促进对原条发育、早期器官形成等过程的理解, 增加对于妊娠丢失、出生缺陷等的认识,这将有益于疾病治疗和人类后代的健康。
反对者多质疑人工培育环境与女性子宫存在差异,长时间在该环境培养的胚胎可能对于真实反映的准确性不足。同时,延长“14 天规则”可能引发研究时间窗口的不断扩大,甚至直到胎儿出生,从而造成道德滑坡效应,破坏公众对此类研究的信任。
科学界、伦理学界与社会公众对于调整“14 天规则”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并非不可调和。
“14 天规则”不是固有的道德原则,也不是最终解决方案,而是平衡各方观点的一种政策工具,为探索人类早期发育的科学研究开辟政策空间。
随着当前胚胎培养技术的发展,考虑到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科学意义和紧迫科学需求,有必要对这一规则进行合理范围的调整。
科学技术始终是发现自然基本真理、解决人类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途径,不发展本身也是一种不伦理。

14 天规则的突破

2021 年 5 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 (ISSCR) 发布新版《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呼吁对延长“14 天规则”进行充分讨论。
我国于 2003 年出台《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以指南性规则的方式明确规定体外人胚胎研究期限不得超过受精后 14 天, 但目前尚未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对延长“14 天规则”的呼吁作出回应。
为使我国能更好地在科学快速发展和伦理治理需求中取得新的平衡,提出以下 7 点对策建议和具体方案。
1. 建议我国生命科技相关的管理部门结合当前人胚胎研究的前沿发展,积极探讨 14 天后体外人胚胎研究的规则制定,并开展科学、伦理、法律等多角度论证,充分评估科学研究环境和公众态度,启动政策调整和制定工作。
2. 科学地设定延长“14 天规则”的具体方案,以符合普适道德伦理标准。建议选择卡内基 12 阶段,相应时间范围为 25—28 天作为终止实验的节点,并设置心跳或神经管发育为终止实验的约束条件。
3. 建议在中国监管体系条件下进行试点,选取具有良好研究条件、良好研究声誉、在伦理上始终自律、具有完备伦理审查条件的实验室,并在充分审核后有序开展 14 天后体外人胚胎研究。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构建涉及全过程的“一事一议”“逐案审查”监管框架。
4. 制定延长“14 天规则”的伦理监管措施。例如,延长“14 天规则”之后,需要制定 14 天后体外人胚胎研究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研究过程的伦理审查细则。
5. 鼓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延长“14 天规则”的讨论。政策咨询或调整进程应尽可能公开透明和证据导向,在促进研究和回应各种伦理关切方面取得平衡。
6. 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的积极作用。科学家应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公众的沟通,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将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向公众交流分享,及时回应公众的伦理关切,培养公众对人胚胎研究的理性认识,维护科学界与公众的信任。
7. 积极寻求国际层面关于延长“14 天规则”的共识。建议开展广泛的国际科学界对话以寻求共识,加强与人胚胎研究走在前列的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的沟通协作,引导国际政策或指南的制定,向世界传递我国在人胚胎研究上的负责任创新理念。
近些年,科技的发展如同不息的浪潮一般,不断冲击着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
我们期盼着新技术带来更健康、更安全的未来,同时又担忧道德和伦理上的底线该如何划定。
生命从何时开始是我们一直思考和争论的问题。而这种思考的过程正是重新认识自己,让人类保持进步的必经之路。
每一份期待,都值得被回应;每一种担忧,也需要被解答。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畅所欲言,去探讨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边界,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行的方向。
来吧,说说看,关于这个问题,身为人类的一员,你,怎么看?

策划制作

本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院刊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策划 | 中国科学院院刊

制作丨北京星传宇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责编丨张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