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科普专栏

出行路上被你忽略的小事,每年死亡八千余人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3-12-25 09:11:03
  • 字体:[ ]

大佬的成功路上少不了一台电驴,打工人的通勤路也是。
一台电驴让打工人放心租下远离地铁的房子,省下一大笔房租,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但关键时刻它真的会像驴子一样撂蹄子,把你甩飞在马路牙子上,分分钟取你性命。

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看着都疼。想要来顶头盔戴一下吧,转脸 315 就曝光大量头盔不合格。
一撞就开裂,不仅不能保护咱,劣质头盔破碎后还可能像小刀一样,给我们的头部造成二次伤害!
给个准话吧,这头盔到底还要不要戴?
我们咨询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门研究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的团队,发现头盔一定要戴! 电动车出交通事故的概率比我们想象的高多了,而头盔,可能是我们唯一的保命符。

电动车伤人,比你想象的更危险


从图表中能明显看出,交通事故中,驾驶电动车的死亡人数位列第三,比汽车还要高。
并且,增长率非常吓人,从 2018 年开始,每年的死亡人数都飙至 8000 人以上。
根据统计,截止到 2019 年,电动车交通事故就已经累积死亡 6.75 万人,受伤 33.19 万人。
咱们之所以低估了电动车事故的危险性,是被它的最高时速迷惑了。 这玩意儿最快也就 25 千米 / 小时,能掀起什么风浪?
假设一个体重 60 公斤的人骑着电驴全速撞上了一辆静止的汽车。
这个人被甩飞的速度就能达到 22 千米 / 小时,相当于肉身以电驴的速度在空中飞。
当这个人摔到地面上时会受到大约 375 千克的冲击力。
可以粗略想象一下 47 根 9 米长的钢筋*,集中压在头上或者肩上的感觉。
(*此处指直径为 12 毫米的钢筋)
这还只是非常保守的粗略计算,如果电驴和汽车都在行驶状态 ,甩飞的速度会更快,冲击力也会更大。
可能你觉得自己皮糙肉厚,这点儿冲击力扛得住,你的大脑可不这么觉得。
车辆的惯性,让交通事故在发生时,前额容易首先受到撞击,反作用力又使身体失去平衡,后脑直接着地。
我们的脑子和豆腐一样软,这样一前一后的猛烈撞击,非常容易导致颅脑骨折和颅脑损伤, 轻则呕吐头痛、重则致残、致死
不是吓唬人,在电动车交通事故中,74.8% 是颅脑损伤致死,重伤人员里  80% 是因颅脑损伤。
重伤人员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却有可能因此,造成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和感知觉障碍,终身难以恢复。而想要在意外发生时,尽量避免这些风险,只需要小小的一个举动 ——  戴上头盔

戴头盔,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的确,戴头盔不方便,闷热、还压发型。 但这相当于在鬼门关 前拿命 赌博啊,咱们真的赌不起,头盔还是得戴!
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正确佩戴头盔,能减少30%~40% 的电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佩戴头盔可以 将两轮车骑行人的颅脑损伤降低 69%。
宁波在 2020 年对电动车驾驶人佩戴头盔进行强制规定,管控期间头盔佩戴率达到了 90.7%,同期在 193 起电动车事故中,事故致死率降低到了 2%。
头盔佩戴率越高,电动车事故致死率越低。
为了证实头盔防护的有效性,有研究直接选用了三起电动车事故致死的案例,根据现场的撞击数据进行事故重建。
实验发现,在佩戴全盔的情况下,三起事故的颅骨骨折风险均能由 90% 以上,降低到 10% 以下。
所以,戴头盔不仅是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还是保障自己的权益。 万一出事受伤 (呸呸呸) ,一旦事故被认定为与未戴头盔有直接联系,自己不仅要多承担责任,还可能遇到保险公司拒绝赔偿的情况。
再强调一遍,头盔一定要戴,不仅自己要戴,也要提醒家人、朋友戴! 不管这段路是骑 5 分钟还是 10 分钟,只要上路就要戴!

挑选质量好的头盔,看好这 2 点

选头盔,首先要认准“3C 认证”,这代表经过国家标准检测的,是头盔最最基本的条件。
不仅商品页面上要标,还要看产品说明书、合格证上有没有。
今年 7 月之后,针对电动车头盔的要求和检测还会更加严格,不是「3C 认证」头盔,送给你都别戴。
在“3C 认证”的前提下,要想挑到安全性更高的,可以看下面 2 点:

1

头盔结构要完整,一定要有缓冲层

头盔主要分为四部分:外壳、缓冲层、内衬、护目镜。
其中,缓冲层是减少头部受伤风险的重中之重,它能吸收碰撞能量,减少头部受到的冲击力。 所以缓冲层不仅要有,还要挑相对厚一些的,太薄的缓冲层,防护效果真的比较有限。

2

缓冲层选 EPS 材质,外壳选 ABS 材质

EPS 是一种减震材料,里面有很多密闭起泡,受到冲击的时候,能起到缓 冲作用。 挑选的时候可以试着用拳头用力按压缓冲层,应该有轻微的反弹感,按压后反弹越慢的缓冲效果越好。
大部分头盔的外壳使用的都 是 ABS 树脂,强度高,韧性也好,性价比高,在城市里骑行电动车是够用的。
如果不差钱、对安全要求更高,也可以选择 PC 材质、玻璃纤维材质等,这种材质一般会用在摩托车头盔外壳上,抗冲击性更好。
下单前,再给大家一点小建议:

1?? 头盔一定要试戴。

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感觉头可以在头盔里适当左右转动就行。

头盔束带也要尽量与下颚轻轻贴合,可以用力拽一拽,看看是不是牢固,毕竟在关键时刻头盔如果甩飞了,那可是半点用处也没有了。

2?? 尽量不要选头盔上有装饰物的。

事故发生时,这些好看的配饰也可能成为伤人的小刀。

3?? 优先选择全盔。

事故中脸着地、下巴着地的不在少数,全盔能最大范围罩住你的整颗颅脑,能承受比半盔更大的冲击力。

虽然一个小小的头盔,无法决定交通意外是否发生,但是万一某天,不幸降临,它能给你兜个底。
转发给你身边骑电动车的人吧,看完这篇文章就开始戴头盔,还来得及!

参考文献

[1] 丁岑, 李小利, 俞铭洋, 等. 不同标准要求对乘员头盔性能的影响[J]. 中国标准化, 2022.

[2]朱新宇, 褚昭明, 朱建安,等. 中国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析因及对策建议[J]. 城市交通, 2021, 19(6):7.

[3]何勇, 韩勇, 冯浩, 等. 不同头盔对电动两轮车骑车人头部落地的防护性能研究[J]. 202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4), 2021.


策划制作

来源丨本文授权转载自丁香生活研究所(ID:DingXiangLab),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策划丨煮碗鱼

责编丨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