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这周,或创新低!近期已致1人死亡…
本文专家:蔡闻佳,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
时隔两周
冷冷冷冷冷冷空气又要来了!
11月19日至22日
雨雪、大风、降温再“上线”
近20个省会级城市降温超10℃
东北将再遭强降雪
黑龙江或有大暴雪甚至特大暴雪
甚至
不少地方的最低气温
都会创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
此前
11月8日
据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雪灾快报
截至11月8日16时30分
雪灾导致8个旗县区
50个苏木镇街道受灾
受灾人口5609人
因灾死亡1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46.53万元
说到极端天气变化
很多人就不禁想问:
明明处在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为啥感觉冬天更冷了?
未来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去年9月提出“碳中和”目标
决心在接下来的40年内
大幅降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
那么
碳中和可以拯救极端天气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明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为啥感觉冬天更冷了?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增加。
极端冷事件的发生属于“极端天气事件”,所以它和全球变化的判断并不矛盾,和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也不矛盾。
国家气候中心今年专门做出预报,由于今年会发生拉尼娜事件,所以空气的活跃程度会相对明显一些,因此,今年冬季预计我国冷空气活动较往年会更加频繁,势力也会偏强。11月6-7日的北京全市性大雪(局地甚至达到暴雪的级别),就是一个“预演”。
不过,冬季气温的高低与初雪大小无关,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事实上,据资料显示,1951年以来我国共有15个拉尼娜年,其中有5年我国冬季的气温是偏高的;而另外10年,我国冬季气温是偏低的。
所以,大家只需要牢记“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增加”,就不会因冷空气来临的现象而怀疑气候变化这个科学事实本身了。
任由气候变化
会怎样?
啥叫极端天气?
就是天气超级反常,如古人常说的“六月飞雪”。再如“冰城”哈尔滨,夏季白天平均只有25度,而今年7月,其午后气温高达33度,极为罕见。
除极端高温(巨热)外,还有极端低温(巨冷)、极端干旱(超长时间不下雨)、极端降水(巨大的雨)等几种类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历史罕见、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如果放任不管,未来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
由于气候变化的一大特点是全球变暖,用高温热浪来举例:如果全人类都不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任由二氧化碳不受控制地排放,未来的全球平均温度会至少上升4度。
注意,这里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4度。
但要知道全球各地区的温度并不是同步上升的,中国是气候变化的重点关注区域之一。再过80年(到2100年),人们可能根本无法在江浙沪和广东等地区生活,因为那些地方一年中可能有180天、甚至是210天是35度以上的高温热浪天(Zhou et al., Journal of Climate, 2014)。
北京,同样会有100天左右会是35度以上的高温热浪天。
而在高温热浪时,大家难免着急上火,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曾有科学家进行预估,届时北京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可能增加134%(Li et al., 2015)。老年人、孕妇、孩子、农民、建筑工人和外卖小哥等人群,都将面临高温热浪以及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的巨大威胁。
碳中和
可以拯救极端天气吗?
先说答案,碳中和无法完全消除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但可以有效降低未来的气候风险,避免很大一部分的极端气候事件。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没有气候变化也会有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是自然现象,在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很少的年代也时有发生,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气候变化带来的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次数变多、破坏力变强。
其次,全球碳中和能够把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度或1.5度以内。而只要全球平均温度有上升,气候就在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次数就会变多,破坏力就会变强。
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去实现碳中和呢?
因为4度温升的世界是不可接受的。
而如果可以把温升从2度下降到1.5度,我们依然可以避免非常大的损失。例如,相比2度温升情景,1.5度情景可使我国主要城市的高温相关死亡人数减少2.79万人(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日常哪些行为
可以减少碳排放?
有研究显示,中国居民的衣食住行所引致的碳排放量超过中国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减少未来的气候风险贡献一份力量。
温馨提示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坚持“房住不炒”、减少不必要的住房需求、多食用来自本地和当季的食物、减少粮食浪费、购买和使用电动车(而非燃油车)、甚至用自行车或步行来替代开车、用远程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会议、在有条件的地区使用可再生能源为自家供电、制冷和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