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武汉封城47天后,最真实的朋友圈曝光,看完泪目...

  • 发布人:科普中国
  • 发布时间: 2020-03-11 10:16:56
  • 字体:[ ]

47天,是武汉封城至今的时间。

从最开始的恐慌,到疫情的稳定,武汉付出了太多。

钟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在这段时间里,武汉发生了许多悲欢离合。

幸运地是,疫情在逐渐地变好。

然而,疫情好转的同时,朋友圈里的那些武汉人,却渐渐的失去了声音。

他们不再频繁的发朋友圈,告诉外界自己的处境,而是选择了沉默。

他们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也许被困于城中,等待疫情结束,也许是从五湖四海赶来,只为驰援同胞。

如今,他们不再每日发朋友圈,而是静下来,等待着春暖花开。

在他们默默努力的同时,已经有人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下来。

2月26日,央视联合哔哩哔哩,FIGURE制作的首部关于武汉疫情的纪录片《在武汉》上线了。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疫情期间武汉各类人群的生活和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爱与痛,得与失,怅惘与期望。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生离死别,一集只有短短的17分钟,却数次让人落泪。

今晚,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1

封城期间,武汉所有的公共交通都暂停营运。

医护人员的上下班通勤,老百姓生活用品的采购,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有这么一群志愿者,每天自愿帮助运输货物,接送医护人员。

陈杰,就是志愿者之一。

自从出租车停运之后,他便报名当了志愿者。白天帮助各个社区运送必须的生活用品,晚上接送医护人员。
他说:“接单就跟抢滴滴一样,单子一出来就抢。”

有一次,他接到一名护士。

护士对他说:“其实上班我都不觉得累,就是上下班找不到车很心累。我们做核酸(检测)啊,今天上午就测了135个,全身都汗湿了。手套戴三层,鞋套穿两层,衣服穿三层,帽子戴三层。”

被问到戴口罩是不是脸疼的时候,她说:是的,每天一取下来,脸上全是印子。”

每次接完一名乘客后,陈杰都会拿出酒精喷壶,认真地对车内进行消毒。

原来,在他告诉妻子选择当志愿者时,妻子当时眼就红了,妻子对他说:“你是我们的全部,你要完了我们都完了。”

陈杰当时笑着对妻子说:“我给你攒嫁妆呢。”

出于良心,他选择当了志愿者,出于责任,他每次消毒都不敢马虎。当摄影师问他害不害怕时,他笑着说:“不害怕那是假的。”

志愿者们会害怕吗?当然会。

但在害怕之余,他们仍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2

大象,也是一名志愿者。


他原本是一名探险队队长,曾去过祖国许多地方探险。在汶川地震期间,也曾赶赴四川当志愿者。
这次家乡疫情暴发,他依然选择了站出来。

他和许多志愿者,都在志愿者生死协议上签了字。在协议书上,有这么一行字:不论生死!义无反顾!共赴国难!至死不渝!”

刚开始当志愿者那几天,大象每天都接送医护人员到凌晨,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他说:“现在真不知道那几天是怎么挺过来的。当时你感觉一点都不累,但是当你躺在床上一会,一下就好累好舒服。”

每天在外奔波,除了辛苦,也很难按时吃饭。因此,大象就在车上准备了一些罐头。

在一次运送完一批货物,医院签收之后,他在路边取出罐头。大冬天的,三两口就将冷罐头吃完了。


除了帮助医院和社区,大象还会帮忙给一些被感染的志愿者运送物资。

在疑似被感染的志愿者里,有一位叫丹丹的女生。

有一次,大象要接一名肾病患者去医院做透析。丹丹知道后,就尽全力地帮他想办法。

后来熟悉后,大象才知道,原来丹丹当时已经有头痛,胸闷,咳嗽的症状,但在志愿者群里,她一直在努力地工作,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大象说:“她帮了那么多人,我一定要帮她。”

于是,他就开始定期地带菜和药给丹丹。

每次看望丹丹,大象都会将菜和药放在外边的椅子上,然后打电话给丹丹,让她下来取。

也许是在休息,大象给丹丹打了几次电话都无人接听。

等了一会,丹丹终于拖着虚弱的身体出现了。

她走得很慢,将菜和药装进袋子后,她转过身子,对着远处车里的大象,挥了挥手,仿佛在告诉他:“谢谢你,我还好。”


然后,她拎起袋子,慢慢地离开,才走了几步路,就停下来歇了会。


看着远去的背影,大象这个汉子,止不住地流眼泪:“(以前)非常要强,但现在下楼一趟感觉像80岁的老奶奶。”


这一幕,让人心酸不忍。

也许有人会问,当志愿者值得吗?又累又辛苦,还冒着生命危险。
但大象的话,却是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身后就是家人,朋友,乡亲,汶川我都去救助过,现在是自己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城市。

“我想总得有一束光,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他们,就是那束光。

3


宋忠桥,是一名理发师。

封城这些天,出门的人不多,需要理发的人也不多,但宋忠桥依然每天坚持上班。
因为他的客人比较不一样。

他的客人,几乎都是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有武汉本地的,也有各地驰援武汉的。为了避免在工作中感染病毒,也为了更好地照顾患者,医护人员的头发就不能太长。

因此,经常会有医院找宋忠桥理发。


    每次给援汉医护人员理发,他都会对他们说声谢谢,谢谢他们来武汉帮忙。

    他说:“我在网上看来各地来的医疗团队,自己拿着剪刀或手术刀,给同事们剪发的时候,我很寒心。我不希望医生的手拿完手术刀后,然后再把我们理发师的剪刀接上来。”

事实上,宋忠桥的腿有旧疾,行走不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走路。

尽管如此,他依然尽心尽力地帮助医护人员理发,医护人员不方便过来,他就常常自己带上工具去宾馆给他们理发。


有一次,在给河南援鄂重症医疗队理发时,一名医护小姐对他说,能不能别剪短了。


这是她留了二十多年的头发,尽管不舍,但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还是同意剪去。

整个理发过程中,她都一直在笑着和同事聊天,同事问她怎么这么开心,她笑着说:“不开心还能怎么办。”

头发剪完后,有同事因为舍不得多年的头发哭了,她依然微笑着安慰同事,尽管她自己也那么不舍。


    其实,不论什么发型,你们都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你们,武汉才能挺过最艰难的时候。

4

《在武汉》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疫情之下,武汉最真实的一面。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依然在有序的运行着。

大姐会将自己摘好的新鲜蔬菜免费运送给自己小区,为了做这件事,她已经三四天不敢碰自己的孩子了。


开锁匠收到许多订单,到各小区开锁,喂养那些主人不能回武汉的宠物,让一条条生命活下来。


外卖骑手每天都会接到许多买药的单子,她会尽可能地多跑几家药店,凑齐那些难以买到的药品。


还有的骑手,接到遛狗的单子。尽管每次遛狗都很累,但每次看到狗狗目送他离开,他都感到暖心。


有人申请当志愿者,但因为人太多了,没被通过,于是就在群里转发各种需求,帮忙联系司机,即使不能走上一线,也在尽力的帮助别人。


……

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将被疫情隔开的人们重新联系在一起,让更多的生命看到希望。

这些平凡善良的人们,力所能及地保护着武汉,给这座城市带来温暖。

疫情下的武汉,爱与希望始终存在。而这,就是最真实的武汉。

就在今天公布的最新消息里(截至3月8日24时),湖北除武汉以外,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双双清零,多个省区市确诊病例连续多日零新增。

疫情尚未结束,但一条条好消息,已经在预示着结局。

最后,送上雪莱的一句诗给大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武汉的樱花开了,一如往日那般美丽,春天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