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站一个月公示期结束,我市的“徐海鸡”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至此“徐海鸡”正式成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并列入名录。此举标志着由市畜牧兽医学会相关专家主持的徐海鸡抢救性保护工作获得圆满成功,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以及种业振兴贡献了“学会力量”。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是农业农村部根据《畜牧法》规定,对原产于我国的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而制定并公布的畜禽品种名录。畜禽遗传资源的拥有量和研发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徐海鸡是在徐淮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下,经数千年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地方鸡遗传资源,特征特性明显,俗称“拳头鸡、鸽子蛋”,具有抗逆性强、蛋肉品质优良等特点。因产于徐州和连云港(古称海州)地区,故名徐海鸡,主产区为我市赣榆区、东海县和徐州邳州市。徐海鸡在我市饲养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因受国外引进鸡种的冲击,饲养量逐渐减少。2011年省家禽研究所从原产地搜集了仅存的三百余只纯种进行抢救性保护,2018年8月,在市畜牧兽医学会协调下,省畜牧总站、省家禽科学所、市赣榆区农业委员会三方签订“徐海鸡遗传资源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明确赣榆区为徐海鸡唯一保护地。同年,赣榆区农业农村局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一座集种鸡饲养、育雏、机械孵化为一体的保种场,为徐海鸡保种提供了良好的饲养条件。
市畜牧兽医学会长期致力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开发等工作,目前,市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张孝庆研究员、理事长单玉平研究员、常务理事高级兽医师王勇(赣榆区畜牧兽医站长)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赣榆区已成功开展了4个世代的徐海鸡保种工作,现存栏第13世代徐海鸡保种群9000余只,彻底摘掉徐海鸡“濒危品种”的帽子。徐海鸡是继老淮猪之后连云港市第二个国家级地方品种,两个品种成为国家级遗传资源,对连云港发展畜禽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推动畜禽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