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风采

李小民: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将

  • 发布人:市科学技术协会
  • 发布时间: 2021-10-26 11:22:13
  • 字体:[ ]

今年6月份,2021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由连云港市科协推荐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小民同志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

李小民,现任连一医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急诊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二级),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急诊急救专业,擅长急危重病救治。工作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坚定医者初心,冲锋抗疫一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小民第一时间主动向省卫健委党组请缨赴湖北抗疫一线,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阳新县分队领队。

在阳新期间,李小民始终保持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敏锐性和严谨性,抵达阳新第三天,就牵头制定出第一版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并随着国家方案与实际情况变化持续改进诊疗方案。诊疗方案是“同质化”治疗的指南,同时,李小民一天两次专家查房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质化+个性化治疗,很快扭转了阳新一度紧张的诊疗形势。经过40多天的奋战,李小民率领团队成功救治158名确诊患者,其中一位93岁的老太太是黄石市年龄最大的重症患者,阳新县人民医院在湖北全省县级医院中第一个实现危重症患者、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清零。医疗队向党和政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抗疫“答卷”。

为了持续提升阳新医疗服务能力,李小民牵头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和阳新县人民医院、连云港市和阳新县两地卫健委,签订两份长期合作协议,把连云港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地输送给阳新。今年6月底,李小民带领部分援鄂队员重返阳新,进一步商讨、深化两地的合作;7月中旬,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全国之先,选派5名高年资的专家赴阳新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这一做法得到了两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构建急诊体系,护佑百姓健康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小民决心投入同行眼中“又苦又累”的急诊工作。彼时,医院急诊科刚刚起步,仅限于急诊内科的处置转诊;为此,李小民全方位入手,多举措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在全市率先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多部门联合启动道路救治基金,以国际综合医院急救管理模式为参照,密切衔接院前、院中、院后急救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为抢救生命赢得每一秒。在李小民和团队的努力下,2003年,连云港市急救绿色通道在市一院正式开通,组建了“心脏、卒中、创伤、中毒”四条急救绿色通道,使病人在“第一时间窗”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李小民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市一院构建了完善的“五位一体”急诊学科体系,设有急诊诊疗区、抢救室、观察病房、急诊病房、急诊EICU、急诊实验室和相应的辅助支持系统等,开设床位200张,拥有近300人的急重症救治团队,挽救了众多急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创造出许多医学奇迹,连一医急诊科现规模在全省急诊同行中居于领先位置;急诊科发展为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成功创建六大救治中心,成为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医院、国家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江苏省综合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中华急诊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

李小民带领市一院急诊科不断发展壮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期间,他积极搭建平台,凝聚全省力量,畅通学术交流渠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同行中彰显了江苏急诊力量。

致力科研创新,培育专业人才

从医近40年来,李小民坚持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在阳新抗疫期间,他带着自己的2名博士研究生组成了抗疫战场上著名的师生“三剑客”,他们不仅冲锋在临床救治一线,还积极推进相关课题研究,首次开创性将机械功应用在新冠肺炎所致ARDS的危重症患者的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上。

“理论研究一定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有价值”,李小民经常教导年轻医生要从症状上发现问题,从治疗上探索解题,从试验中探寻答题;多年来,他大力推进机械通气技术、血液净化技术、脏器保护技术等应用于临床,提升了整个地区的医疗救治能力;他牵头建立的急诊实验室已成为急诊大学科体系的共享科研平台,产出了一大批服务临床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机械功用于ARDS机械通气肺保护通气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教学相长!作为急诊医学专业的硕导、博导,他先后培养急诊专业人才上百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急诊科先后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构建了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为一体的临床教育体系和集住培、晋升前培训、专培、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在职教育体系;尤其是今年,在李小民的推动下,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医学院增设急诊本科专业,将持续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紧缺的急诊医学人才。

心怀仁爱之心,传播健康知识

在注重学科自身发展的同时,李小民特别关注基层急救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多年来,他带领急诊科每年开展2期基层医师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急救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了基层医疗队伍的急救能力建设;由于在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小民就积极推广培训心肺复苏技能,2010年率全省之先在院内公共区域安装了AED;同时他充分发挥急诊医护技术优势,组建一支“蓝精灵”志愿服务团队, 10年来开展科普服务活动100余次,累计辐射人口近十万人次,在2院区设立“市民自救互救体验馆”,免费对外开放,培训急救技能,有效提升了公众的急救技能。

白衣执甲,医者仁心。李小民始终不忘党员初心,牢记医者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彰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