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促农村增长方式转变

  •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17-10-07 19:58:09
  • 字体:[ ]

田野上的希望
—— 科普惠农中国纪事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第一次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村科普。

  2006年起,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立足科普、面向农民,探索新时期科普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模式,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像是一阵清风给这片古老的大地带来新的希望。

  6年间,计划三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6年间,10.5亿元资金以“以奖代补”方式被送往全国6456个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手中,表彰对象覆盖全国74.61%的县域……

  “授人以渔”

  ——科技要素引入农村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身穿白大褂的实验员、整齐码放的一排排装有草莓脱毒苗的玻璃瓶……别以为是进了某地的农科院,这里是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协会利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金建起的脱毒苗组织培养室。

  10多年前,这里的草莓种植还全靠人种天收,如今,滴灌、昆虫授粉、脱毒苗、防雾膜、二氧化碳气肥……这些新技术对黄川镇的草莓种植户来说都已成了“熟面孔”。

  这里的草莓种植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近30%,产值1.2亿元,是当地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短短时间,黄川镇草莓从传统种植模式转变成依靠科技推广应用不断发展的草莓大产业。“中国草莓第一镇”的美名被叫响。

  说起这些变化,当地人都会说,黄川镇草莓协会功不可没。2006年,协会会长谢春光在北京代表协会登上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领奖台。

  “我们要奖励的就是这样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集体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向记者介绍,该奖励计划的初衷就是支持、鼓励这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大量农村地区仍然延续着传统生产模式。近些年,国家利用各种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就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正是瞄准了这个切入口。

  与其他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的计划不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直接奖给农民——可以是“土生土长”的科普带头人,也可以是农民自发组成的技术协会等组织。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资金的用途有“严格限制”,主要用于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示范活动,购置科普资料,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与生产设备等。

  谢春光和会员们商量,用20万元奖金建起了草莓脱毒苗组织培养室,这两年全镇的草莓种植户都用上了脱毒苗,摆脱病害产量增加了20%。

  受表彰的农村科普组织和个人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奖励支持后,借助奖补资金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品牌,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社会影响力,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受表彰的安徽省肥西县花木协会示范带动下,目前全县从事苗木生产的农户已达3.7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6%。生产花木品种六大类、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一个小小的农技协在全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将“小苗木”做成了“大产业”。

  自计划实施以来截至2011年,表彰对象已累计引进推广农、林、牧、渔业等各类新品种4.6万个(次),新技术3.1万项(次),辐射带动农户2805多万户。会员年均纯收入都高于所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

培养“农村能人” 壮大“协会组织”

  ——带动农民走专业合作发展之路

  这可算是村子里的“大场面”,十里八乡的近百位农民科普带头人挤在北山果业协会的会议室里或坐或站,他们中还有头一天大老远开车从甘肃赶来的,每个人脸上都满是兴奋。听说有中国农技协的领导来协会调研,这些各乡各村的“能人们”都想来见见自己的“娘家人”。

  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北山果业协会的会议室里,挂着不少奖状和奖牌,但在会长王剑心里有一块分量很重,那是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发给协会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协会”的奖牌。“没想到我们农民自己成立的协会,能获得国家的奖。”王剑说,从那以后他觉得找到了组织和“娘家”,更找到了继续奋斗的方向。

  获“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后,北山果业协会按照HACCP国际通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苹果大型GAP基地,生产附加值高的国际认证有机安全苹果,先后在咸阳及渭南地区建立了13个科普示范基地,167个GAP专业生产农厂,带动当地苹果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苹果产业升级。如今他们的苹果大量远销国际市场,会员们发自内心地说:“协会是我家,致富全靠她。”

  农村“能人”和农民自己建立的协会组织就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国农村松散的生产方式一直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是“一亩地请不起专家,两亩地招不来教授”。要想把农民组织起来,就得靠农民信得过的自己村里的“能人”,以及真正“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协会。

  中国科协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亚东告诉记者,“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支持,就是希望激励这些“能人”们,提高自己的实力和服务能力,让农民自己的组织壮大起来,多一些“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组织和队伍,为农村科普服务。

  北山果业协会正进行着自己的探索,以会员入股形式,将分散的农民组成利益紧密型的共同体。协会设立农协抗风险自救基金,以分红、抗风险自救基金发放、扶贫帮困的利益保障体系,共同参与决策,形成核心凝聚力。王剑说,他们要“以工业化方式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在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技协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等,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加入专业技术协会的好处。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6年来,很多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如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2006年年底的290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3600多个。会员数从60多万人(户)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万人(户)。

引领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