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科技馆:“盐”续互动展项 “自己拉自己”活动解锁科学探索新姿势
8月3日,灌云县科技馆内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哇!真的动了!”的欢呼声。一场名为“自己拉自己”的滑轮组科普活动,让孩子们从最初的质疑“一根绳子怎么可能拉起自己?”到最终惊叹“科学真的能让我飞起来!”,完成了一场关于“相信”与“突破”的科学蜕变。
凭什么——从怀疑到验证的思维跃迁
活动开始,科普辅导员向孩子们展示“用滑轮组把自己拉上2米高空”,现场炸开了锅。“绳子会断吧?”“人这么重,怎么可能?”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发现了新大陆,“我数了,用了3个动滑轮,拉的时候真的比1个轻松多了!”一个孩子高兴地说道。这种从怀疑原理到验证原理的过程,让科学知识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指尖可触的力量密码。
再试试——在试错中种下科学自信
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反复调试滑轮组的场景。有的小组因为绳索缠绕错误导致卡顿,却不肯放弃;有的发现滑轮越多越省力的规律后,兴奋地挑战“用5个滑轮能省多少力?”的延伸问题。当辅导员提出“未来可以增加2个滑轮VS 4个滑轮的对比实验”时,孩子们立刻围成一圈讨论策略:“4个滑轮肯定更省力,但绳子会不会不够长?”“如果加一个定滑轮改变方向,会不会更稳?”。这种试错-观察-改进的循环,让科学探索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造。
我改进——科学眼光已悄然扎根
孩子们抱着自己制作的滑轮组模型不肯放手。有的讨论“如果把绳子换成更结实的尼龙绳,能不能拉更重的东西?”,有的计划“回家用木板做个更大的滑轮组,试试能不能吊起书包”。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是科学思维已悄然生根——他们开始用变量控制(如滑轮数量)分析问题,用实验验证解决疑惑,甚至用优化改进的眼光看待日常物品。
“以前觉得科学是课本上的难题,现在才知道它是能‘玩’出来的。”一位小女孩的话,道出了活动最珍贵的意义。当孩子们带着滑轮组模型离开科技馆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滑轮省力的知识,更是一种“我能用科学改变世界”的自信——这种自信,将支撑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