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赣榆区科协立足“四服务一加强”职责定位,认真落实省市科协关于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工作部署,探索设立“四长”工作室、“四长”驿站、“四长”工作联盟,深入推进“四长带四师”“四联四建”“四亮四联”等特色工作,健全完善融合联动、常态吸纳、广泛参与等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基层科协组织的服务动能和工作活力,全区基层科协的组织力、服务力和引领力得到显著提升,被江苏省科协称为全省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的3.0版本,是以体系化为特征的最新实践。区科协自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被省科协认定为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优秀单位,获2023年度区级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一、创新组织设置,触角向最一线延伸
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更加注重实体性、实践性、实操性,以需求为靶向,以服务为导向,突出微领域、微需求、微服务,加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把触角延伸到基层最一线。
(一)因地制宜设立“四长”驿站。以近年来持续打造的40多个国家、省、市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社区,多个市级“4+1”嵌入式阵地,以及学校、企业、农技协、科技小院、科研基地等阵地资源为依托,以所在阵地科协组织为引领,统筹关联度、配合度、紧密度、融合度等互动要素,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设立“四长”驿站。驿站体现嵌入、融入、非全时段工作理念和面向终端、末梢、基层一线的服务导向,承担科协在基层最一线的组织延伸,是科协系统的神经末梢,反映最终端的需求,提供最终端的科技服务,是具体操作层面、工作路径层面的科协存在。
(二)抓好“四长”工作室建设。把“四长”科技服务工作室建设作为链接“四长”资源和上级科协组织,更好发挥“四长”驿站服务功能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实。去年以来,组织并指导辖区内石桥镇科协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江苏省“四长”科技服务工作室试点,全省共7家。区科协指导石桥镇按照“六有”(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职责、有机制、有活动)标准设立工作室,并建立市区镇村四级联动,市区科协、市级学会、石桥镇四方挂钩帮扶和“四长”定期议事等工作机制。同步推动市级“四长”科技服务工作室建设,共建成市级工作室1家。在推动“四长”依托资源和驿站发挥作用方面成效显著,累计共组织开展系列科普、科技、助农、助企等服务活动60余场次,服务人群近5万人次。
(三)探索组建“四长”工作联盟。在驿站间搭建联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基层“四长”联合联动,提升驿站服务效能。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四长”分布情况,结合“四长”驿站的融合互动需求,率先在教育领域驿站之间组建了科技创新、创意编程和机器人三种类型青少年科技教育联盟,分别设立联盟召集单位,明确联盟召集人,负责组织、协调、推进所在联盟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为学校驿站沟通交流、深化合作搭建平台。在今年5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赣榆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表彰大会上,区政府分管领导为联盟召集单位授牌。
二、完善路径机制,效能向最优化提升
按照精准管用,能够激发“四长”内生动力形成惯性的原则,朝着你情我愿双向奔赴的方向完善机制、畅通路径、提升效能达到最优化。
(一)建立“四亮四联”服务机制。“四亮四联”是基层“四长”依托驿站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要路径和服务机制。“四亮”体现了科协的存在,即:依托现有科协组织建立驿站工作团队及组织架构亮队伍;围绕“四联”制定工作清单亮职责;建立定期会商、融合联动、创优争先、服务保障等制度亮制度;以月为节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亮计划。“四联”体现了融合联动,即:围绕研学点位功能,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联动开展联研联学服务;围绕驿站能力提升和育人育才功能,联动开展联培联育服务;围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科普活动,联动开展联普联宣服务;围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链接上级科创资源,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工作联动开展联业联创服务。
(二)建立“四长”组织吸纳常态机制。“四长”驿站,“四长”是关键,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关键人物,组织吸纳要跟进到位。2022年5月,赣榆区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33名代表中,“四长”占比63.9%,选举产生的21名常委中兼职“四长”占比66.7%。每年例行召开区科协常委会和全委(扩大)会,结合工作需要共增补吸纳8名科普场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馆长”(负责人)为常委,将“四长”扩展为“五长”“N长”。指导各镇采取增补选等方式,动态调整镇级科协班子成员,建立起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科协主席,“四长”任兼职副主席的组织架构,124名镇级科协班子成员中兼职“四长”占比73.4%。
(三)建立“四长”广泛参与活动机制。结合开展品牌科普、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科技赋能等工作,通过制定“四长”履职指引,建立“四长”活动参与量化记录台账等措施,有效动员组织“四长”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节点活动,参与“科创江苏”试点区建设,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并动员区科协常委“四长”积极建言献策,让“四长”成为科协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以上“四长”履职情况将作为科协系统人才举荐、典型选树、奖补项目申报等的重要依据,充分激发了“四长”履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建立“四长”作用发挥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四长”依托驿站开展“四联”服务,需要建立正向反馈体系,形成闭环机制。赣榆区科协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拉抬“十字诀”激励机制,即:联—沟通联系、推—举荐推荐、报—奖补申报、办—承办协办、宣—宣传报道、展—设展展示、训—参加培训、谈—交流发言、暖—关心慰问、纳—组织吸纳。“十字诀”内容涵盖基层科协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能够拉抬“四长”荣誉感获得感,营造争先氛围,促进科协工作形成正向闭环、良性循环。
三、激发作用发挥,服务向最末端下沉
坚持服务重心下移,聚焦最基层最末端最需要的领域,以“四联”为主要手段,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切实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广泛开展联研联学服务活动。以联研联学作为实施“十百千助双减”行动的有力抓手,细致梳理科普场馆资源,精心筛选发布以湿地及海洋科普、展品及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多条科普研学路线,并转发全市科普场馆及工业科普研学路线,为青少年学生科普研学活动提供路线图和平台。积极动员各中小学校驿站强化校际、校企、校馆等交流互动,广泛开展联研联学活动200余场次,受益学生10000余人次。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海智基地、“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等也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场所。
(二)广泛开展联培联育服务活动。积极推荐“四长”参加科协系统专题培训,以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履职水平,共组织600余人次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培训,并开展400余人次的校际培训和座谈交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科技竞赛12项,获个人荣誉221项,连续开展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评选,区长奖评选的关注度、参与度不断攀升。继续实施“科技助农致富行动”,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人次。宝源生物科技(国家级科技小院)、东海所连云港创新中心等,积极为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院校学生提供实习课程,联合培养专业化人才。
(三)广泛开展联普联宣服务活动。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时间节点,赣榆区连续开展了三届“科普之春”科普月活动,创新“1+X+N”活动方式,动员相关单位广泛参与,开展了400余项活动,其中“四长”单位参与了200余项,扩大了优质科普资源的覆盖面和融合度。每年结合全国科普日举办“科普大集”,针对重点人群开展650余项科技惠民活动,其中“四长”单位承担了200余项,吸引1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全市领先,有效增强了全域科普的品牌影响力。
(四)广泛开展联业联创服务活动。引导“四长”驿站中的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参与“科创江苏”试点区建设,促成15家重点企业与31家省级学会、科研院所的对接,通过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蓝莓产业、牡蛎产业和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座谈沙龙,加强学术交流,拓展了会企合作空间,达成了10项初步合作意向。区农技协积极沟通对接区内沃田蓝莓集团、佳信水产等企业,为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小院提供业务指导。赣榆中等专业学校与赣榆大力建设集团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开展产学培研活动,服务地方产业高质发展。